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字数作文 字数作文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本_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本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本_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本       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二年级上册数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本_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本

       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2.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抛硬币》教案

3.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数学说课稿范文三篇

4.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2022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

6.求 新人教版 数学电子课本1-6年级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本_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本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课堂临时报佛脚,不如 课前预习 好。其实任何学科都是一样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勤奋都是最好的 学习 方法 ,没有之一,书山有路勤为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二年级数学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长度单位和角的知识点

        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算,数)

        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6、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钝角比锐角大。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7、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8、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9、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11、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练习:

        1、1米21厘米=()厘米

        53厘米-18厘米=()厘米

        一棵大树高10()

        2、我的身高是()米()厘米

        3、一个角有()个顶点和()条边

        一本书宽15()

        4、三角板中有三个角,有()个直角

        5、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数学学习方法 技巧

        1、课前预习。预习是让孩子运用先前学到的知识去理解新的内容,他们会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课。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孩子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2、课后复习。课后复习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通过复习能让孩子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从而减缓遗忘速度。如果孩子学会课后复习,那会让孩子的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同时提升记忆能力。

        3、认真书写。卷面是学生给老师的第一印象,它能直接影响老师对学生 学习态度 和个人素质的评价。一个认真书写的学生,往往会认真对待学习和其他事情。因此,家长要重视孩子书写的习惯,及早提出书写要求,帮助孩子提高书写质量,从而培养其仔细认真的习惯。

        4、整理笔记。科目数量是会随着年级升高而变多,因此学生需要通过记笔记来抓住各科的重点。但是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少有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做出有条理的笔记,因此要让孩子在课后整理笔记。整理的过程是再学习的过程,而且还能培养孩子分析归纳的能力。

        5、鼓励阅读。阅读是孩子获取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的主要途径,家长要鼓励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家长可以购买孩子感兴趣的书籍或报刊杂志,提高孩子阅读兴趣,为孩子创造阅读条件。此外,家长还要让孩子写 读后感 之类的 文章 ,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

        6、自己解决。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往往会向父母请求帮助。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能敷衍了事,而是要鼓励孩子自己解决。如果孩子不能自己解决,家长也不要代劳,而是要耐心启发孩子思考,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孩子的信心。

        数学学习技巧

        我们都知道, 教育 的目的并不只是停留在分数上,更多的还是在于培养学习方法与习惯、思维与兴趣上。作为一个文科生,要想获得高考高分,必须好好掌握学习的方法,必须在平时做到举一反三。我深知数学对于我而言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在平时一定要意识到数学的重要,这是一个良好态度的开始,正确地看待数学,不过分焦虑,也不轻视大意,以一种更为谨慎而又达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次的考试,那么就已经离开成功不远了。

        良好的心态来源于平时的积累,认真对待每一次平时的小考试,在适度的紧张所带来的兴奋中,手感会越来越好,而这也正是高考取得胜利的前提之一。

        好心态能够给人信心与勇气,但这只是基石,在数学的学习中,最为要紧的,恐怕还是一级级的踏板——实践。对于高中生而言,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是已经不需要再刻意强调的重点。反复的操练并不等同于盲目的题海战术,举一反三并不只是能力,而是学习习惯、学习要求。我并不是那种很聪明的学生,我经常会碰到许多不会做甚至根本没见识过的新题目。但是,碰到难题新题就立刻躲避,不仅无益于成绩的提高,更会让你丧失信心,反倒不如,按着题干,一点点去琢磨。有时猛然发现,原来解题方法与思想都是我们熟悉的,熟练的,只是题目换了一张新面孔而已。因此,对于考纲中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应该总是烂熟于胸的。而老师也会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只要按着老师的节奏跟上,消化知识点,归纳解题方法,总能在三年中,熟练地掌握它们,并将它们分类分层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离成功更进一步了。

        该拿的分一分都别丢

        考前认真的复习,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临阵磨枪,但是我认为比平时看得更有效率,尽管有人不是很认同。事实上我在这段时间里针对考纲,精简内容,回归课本,重视基础,再次温习一遍老师上课的笔记,经典的例题,重要的概念。毕竟,考试考的70%都是基础,所以,要想拿高分,还是老生常谈的话,该拿的分是不能丢的,这样我又比别人多得几分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相关文章: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整理

        ★ 二年级数学上册概念知识点整理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 二年级数学基础知识点

        ★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上的知识点

        ★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 小学二年级数学的知识点

        ★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点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抛硬币》教案

       《小学奥数 6 年级》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s/1LAf517ygme5ZylEm_3qHHw

提取码:u78g

       小学奥数 6 年级|[2912]六年级小升初奥数年卡(竞赛班)51-60.zip|[2912]六年级小升初奥数年卡(竞赛班)35-50.zip|[2912]六年级小升初奥数年卡(竞赛班)19-34.zip|[2912]六年级小升初奥数年卡(竞赛班)1-18.zip|2912-六年级小升初奥数年卡(竞赛班)(61-70.zip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数学说课稿范文三篇

        #教案# 导语《抛硬币》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以抛硬币游戏活动将学生引入对可能性问题的学习,再通过摸球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在抛硬币、摸球等游戏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有些事情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不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一定发生的。

        2、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等探索活动过程,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3、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件确定性的描述,提高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力,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元硬币、白、黄球若干等。

        学具准备:

        一元硬币、摸球游戏工具

        教法学法:

        1、联系生活,解决问题。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抛硬币这一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形象地揭示数学源于生活,并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道理。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经验,以分组教学、合作交流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拥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自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尊重学生,和谐发展。今天的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因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以上新课程理念的基点便是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营造一种新型的、更有人情味的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教法:

        创境设疑——组织探究——启发巩固

        教学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玩中学、学中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做好多好多的游戏,老师要求大家要会听、会想、会玩,还要学会合作,做得到吗?

        二、玩一玩

        游戏1:抛硬币

        师:(出示一枚1元硬币)大家看,这是一枚1元的硬币,(将其放在投影上)这一面写着1元,我们叫它正面,(翻面)这一面我们叫它反面,咱们做的第一个游戏就是抛硬币。

        (板书:抛硬币)

        师:猜猜看,我们要怎么玩?

        生:把硬币在桌上一转,再用手一按,看是哪面朝上。

        师:说得差不多,咱们的玩法就是把硬币往上一抛,猜它落地后哪面朝上。

        (二位学生上台)

        师:你们的任务就是观察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并大声给班上同学汇报,明白吗?

        (生点头)

        师:好了,老师要抛了,猜猜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

        生:正面朝上。

        生:反面朝上。

        (师抛硬币,台上二学生观察后给其他同学汇报)

        师:老师又要抛了,再猜猜哪面朝上,跟小组同学说说看。

        (生在小组内热烈地猜。师抛硬币,二生再次观察汇报)

        师:谁愿意也来玩一玩?

        (一位学生抛硬币,同桌猜,共进行3次)

        师:好了,我们不玩了,静下来回忆一下,刚才抛了这么多次,你们看到的是什么情况呢?

        生:一会儿是正面,一会儿是反面。

        生:第一次是反面,后来又是正面、正面、反面、正面。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样的情况在数学上可以说硬币落地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板书:可能 也可能)

        师:谁能也像这样说一说?

        生:硬币落地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游戏2:摸球。

        师:(出示盒子)现在咱们来玩一个摸球的游戏。看,这是什么?

        生:正方体纸盒。

        师:(摇一摇盒子)知道里面有些什么吗?

        生:球。

        师:(指盒上标签)对,里面有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谁愿意上台和老师一起玩?

        (生踊跃举手,一位学生上台)

        师:咱们两人这样分工:我摸,你猜我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台下同学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看。师动作夸张地做出不看盒子的样子,摸出一个球捏在手上)

        生:*。

        (师展开手掌正好是*。台下同学鼓起掌来,猜中了!第二次、第三次过程同上,猜中的学生鼓掌,没猜中的有点失望)

        师:你们也想这样摸一摸、猜一猜吗?(出示布袋)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布袋,每个布袋里装的都是3个白球和3个黄球。摸之前,我们首先得交代几条游戏规则:第一,摸的时候眼睛——

        生:不能看。

        师:第二,每人连续摸4次,摸出来之前其他小组成员先猜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在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摸出来以后放进去搅一搅,再摸第二次。(生积极地投入到摸球猜球的游戏中,师巡视并参与到各组的游戏中,直到各组游戏完毕)

        师: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也猜了这么多次,我想问问大家,1、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

        生:没有。

        生:有时猜对,有是没猜对。

        师:2、怎么这么多同学都没有全猜对呢?是什么原因呀?小组内讨论一下,想想是什么原因。

        (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生:球装在袋子里,看不见。

        生:里面有白球和黄球,有时摸到的是白球却猜成黄球,有时摸到黄球却猜成白球。

        生:里面有黄球和白球,我们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可能从这个袋中摸到黑球吗?

        生:不可能。

        师:可能从这个袋中摸到红球吗?

        生:不可能。

        师:可能从这个袋中摸到除白球和黄球以外其他颜色的球吗?

        生:(频频摇头)不可能,因为里面只有白球和黄球。

        师:同学们真聪明,因为袋中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呀,我们不可能从中摸到除黄球和白球以外其他颜色的球。

        (板书:不可能。)

        师:(出示另一个袋子)这里还有一个袋子,里面装的也是6个球,谁愿意和老师再玩一个摸球游戏?

        (一位学生上台)

        师:不过这次是你摸,老师猜,好吗?

        (生摸出一个球,学刚才老师的样子捏在手上。)

        师:白球。

        (生再摸,师再猜:白球。生又摸,师想都不想地猜:白球。)……

        (生纷纷举起手来。)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

        生:老师知道里面有什么球。

        生:里面都是白球。

        生:可能是一种巧合。

        师:很多同学都说对了,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师打开袋子,拿出里面的6个白球,展示给学生。)

        生:(小声嘀咕)里面装的是6个白球,当然每次摸出来的都是白球了。

        师:里面装的是6个白球,我摸出一个——

        生:肯定是白球。

        生:一定是白球。

        师:如果袋里装的是6个黄球呢?

        生: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

        (师板书:一定。)

        三、摆一摆

        师:老师带了一些很多乒乓球,大家看,这是白球,这是红球,这里还有一个透明空袋子,现在我们玩的游戏就叫听要求放球,愿意吗?

        生:愿意。

        师:第一个要求就是在袋子里放8个球,摸一个,一定是黄球。

        (一位学生上台数出8个黄球放进袋里,台下学生给予了掌声,表示认同。)

        师:第二个要求还是在袋里放8个球,摸一个,不可能是黄球。

        (一位学生上台从拿了8个白球放进袋里,台下学生有给予了掌声表示认同。)

        师:第三个袋里仍然放8个球,摸一个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一位学生上台从两种球中里各拿出4个放入袋里,台下学生再次给予掌声。)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可以放5个白球,3个黄球。

        生:可以放6个白球,2个黄球。

        生:可以放1个白球,7个。黄球……

        四、说一说

        师: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什么事情可能发生?

        生:可能发生地震。

        生:可能发生洪水灾害。

        生:明天天气可能更热。

        师:那什么事情一定发生?

        生:人一定会老,头发会白。

        生:地球一定在转。

        师: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

        生:公鸡不可能下蛋。

        生: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

        师:好了,同学们,咱们今天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小调查,回去问问爸爸妈妈,查查资料,看看生活中哪些事情可能发生,哪些事情一定发生,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

篇二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求知欲,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

        理解“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会用这些词语表达生活的事件。

        活动准备:

        课件、球、盒子、硬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点击课件)请看屏幕:迪尼斯乐园举行比赛,米奇和唐老鸭都决定回去看看,可是只有一张门票,让谁去呢?最后它们决定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做决定。(板书:抛硬币)

        师:你们认为谁会去呢?

        生1:米奇。

        生2:唐老鸭。

        师:到底是谁去呀,意见不统一,正好老师这里有一个1元硬币,我们先来认一认硬币的正反面。谁能识别硬币的正面和反面?

        师:印有1元字样的这一面是正面,有花的这一面是反面。现在老师想来抛下这枚硬币,正面就由米奇去,反面就由唐老鸭去。怎么样?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谁来?

        师:你的任务是老师抛完后要大声告诉同学们你看到的是哪一面,好吗?准备好了吗?(师抛硬币遮住,问学生)

        师:同学们猜猜是哪一面朝上?

        师:大声告诉大家,哪面朝上?

        生:正面。

        师:正面朝上,这下米奇可高兴了,因为它可以去观看比赛。(猜对的学生很高兴)

        师:如果再抛一次,一定是米奇去吗?

        生1:是,一定是米奇去。

        生2:不是,也有可能是唐老鸭去。

        师:你确定吗?你也上来抛一抛。(再指名生抛硬币)

        生:反面朝上。(猜对的学生欢呼)

        师:反面朝上,唐老鸭高兴得又蹦又跳。(生回座位)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抛硬币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生1: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生2:米奇和唐老鸭都有可能去观看比赛。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呀!你们想来试试抛硬币吗?(想)

        师:请听游戏规则:(略)

        师:(拍手示意学生坐好)同学们刚才通过玩抛硬币的游戏,你们看到硬币落下后是什么情况?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游戏我们发现硬币落下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也就是说正面或反面,这两种可能都有。(板书:可能 也可能)。

        组织课堂:请组长收好硬币,放回抽屉。

        (设计意图:由抛硬币游戏开始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次体会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尝试用“可能”、“也可能”等词汇进行数学表达,在知识、情感上为后面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展开活动、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个摸球游戏,好吗?师生摸球。

        师:(出示盒子)看,这是什么?

        师:(指盒上标签)对,里面有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谁愿意上台和老师一起玩?

        (生踊跃举手,一位学生上台)

        师:咱们两人这样分工:我摸,你猜我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台下同学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看。师动作夸张地做出不看盒子的样子,摸出一个球捏在手上)

        生:*。(白色)

        (师展开手掌正好是*。台下同学鼓起掌来,猜中了!第二次、第三次过程同上,猜中的学生鼓掌,没猜中的有点失望)

        师:你们也想这样摸一摸、猜一猜吗?(想)

        2、学生小组合作摸球。(体验不可能)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小袋子,每个袋子里装的都是3个白球和3个黄球。摸球之前,请听好游戏规则: 1、小组其他成员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2、每人每次只摸一个球,摸球时眼睛不能看,也别让猜的同学看见,每人连续摸两次。3、把摸到的球给大家看,不能争不能抢,更不能让球掉地上,要有团结协作、互相谦让的精神。4、组长负责把每个同学摸球的情况打钩记录下来。5、把球放回袋子里,等组长记录好,换个同学再摸。最后想一想,每次你都猜对了吗?为什么?

        (1)请组长拿出袋子和表格

        (2)师指导摸球填表格

        3、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球,也猜了这么多次,我请小组长来告诉老师,你们小组摸球的情况如何?

        (1)各小组汇报情况

        (2)老师幻灯出示汇总表,根据组长汇报情况填表

        师:同学们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生:没有)

        师:怎么这么多同学没有全猜对呢?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袋子里有白球和黄球,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淘气和笑笑也做了摸球游戏请看(点击课件)笑笑可能从盒子里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小组内摸球猜球活动,意在使学生体验从袋中摸一个球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再次感受这种不确定性现象。学生摸得积极,猜得高兴,较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体验不可能

        智慧老人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小问题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黑球吗? (不可能)齐读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红球吗? (不可能)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除白球和黄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吗?(不可能)

        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因为袋子里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我们不可能从中摸到除黄球和白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板书:不可能)小结

        5、再次摸球。(袋子里都是黄球)(体验一定)

        师:老师最近学了一样新本领,无论谁从这个盒子里摸球,我都可能猜到是什么颜色。大家信吗?不信,我们试试。这个盒子里面装的也是6个球。这回我们换一个玩法,我请每个大组里最乖的小朋友来摸球,老师来猜。谁愿意和老师玩?(多次猜黄球)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是不是有不满。)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里面都是黄球)

        师:很多同学都说对了,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都是黄球。所以,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

        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白球呢?(摸出一个,一定是白球)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红球呢?(一定是红球)

        (板书:一定)

        师小结:刚才通过抛硬币和摸球的游戏,我们知道了有的事件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不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一定发生。

        (设计意图:本小节让学生在动脑思考中体验到事件的确定性,在师生的趣味互动中既学新知又交流感情,调节课堂气氛)

        三、促成体悟,拓展延伸。

        1、数学书第93页:连一连。

        小朋友们喜欢这样的摸球游戏吗?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机灵狗和笑笑也来参加了。你们看!数学书第93页的连一连。读题,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本93页

        (1)先读题目要求和内容,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师:现在来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不通过实验也能判断正确吗?淘气的盒子中摸出的是什么呢?

        生:10个黄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

        师:那会摸到黑球吗?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师:机灵狗的盒子呢?

        生:10个白球,摸到的不可能是黄球。

        师:那会是什么球?

        生:一定是白球。师:那么笑笑的盒子摸出来的球会是什么?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

        师:也可能是什么球?

        生:也可能是白球。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2.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

        师:接下来,我们来课间休息,再玩个游戏,全体同学请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好吗?我们玩的游戏是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准备好了没?有没有信心?(有)

        (1)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一定是女同学。

        (2)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不可能是男同学。

        (3)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可能是女同学,也可能是男同学。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请给自己一些掌声鼓励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及时对新课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使学生形成表象。并设计活动应用反馈,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知识理解,形成一种教学互动)

        四、联系生活,内化提高

        聪明屋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在发生。现在,老师又要考考聪明的小朋友,你觉得什么事情一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呢?请看屏幕,这里的题目你会吗?谁来告诉老师。

        学生说,老师注意评价。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可能性的问题,大家开心吗?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习生活数学,要求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通过练习对事情发生的情况进行牢固地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描述,能进一步掌握用数学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事件的可能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三

       一、情景导入:

        1、请看,这是什么呢?

        2、可别小看这硬币哦,它能告诉我们有趣的数学知识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一元的硬币现在有两种版本的。一种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个大大的1元字样;另一种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个小1元的字样而反面是国徽。淘气和笑笑送来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币。硬币要和我们做个游戏呢。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始。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准备好了吗?请开始!

        4、请各小组汇报情况。 (小组汇报)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 (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活动探究: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比赛规则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可能摸出黄球。板书(不可能)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

        4、那还等什么呢?快快动笔吧。(学生独自做后,集体交流)

        四、实践应用

        1、播放课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东西中哪些一定要带,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

        2、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出发了。刚才你们设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有的一定会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

        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

        4、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这堂课什么地方最让你难忘?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五、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二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篇一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58—63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课件,每位学生一张以操场为中心的校园平面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临山公园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辨别方向

        步骤1: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XXJXSJ,CN更多说课稿]

        步骤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1):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

        活动(2):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步骤3:引导学生归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到操场上辨方向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由老师带领大家在操场上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小组内合作,看看东、西、南、北各有什么,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制作校园平面图:利用小组内合作制出以操场为中心的学校平面图,既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明确地图上的方位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通过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二(1)班的王小红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学回家怎么走?二(2)班同学到公园看菊花怎么走?判断胡老师要去的广场或超市;小导游摸拟走风景点。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运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看一看”、“画一画”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是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学生也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篇二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篇三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渗透数学美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计算机软件、实物投影仪、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直尺

        学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钉子板、三角板、直尺、实验报告单。

        第二部分教法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第三部分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第四部分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

        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观察后会说黑板的面、课桌和讲台的面是长方形;钟表的面和地板砖是正方形等等。这时我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再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大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请小组长做好分工,把研究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边角

        长方形有()条边,

        对边()有()个角,都是()角

        正方形有()条边,

        每条边()有()个角,都是()角

        2、学生开始活动时,我到学生中去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情况。要求汇报时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是探讨边的特征,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

        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正方形的4条边都一样长。

        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两条较长的边和两条较短的边,它们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了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在研究长方形时是通过折纸得出来的。学生这样折:

        先上下对折,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这两条边一样长。

        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左右边也一样长。

        从而得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

        在研究正方形时学生这样折:

        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再对角折,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重合在一起,说明正

        方形4条边都一样长。

        第三种情况:学生选用的是钉子板。

        通过数格子,发现了长方形长边都占了6格,短边都占了4格;正方形4条边都占了5格。说明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

        当学生汇报完,我对学生能想出多种方法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给予肯定和表扬,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边总结边板书)

        接着是探讨角的特征,学生的汇报也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再用三角板的直角在每个角上比一比,发现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也都是直角。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也是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和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量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的一个角,它是直角,然后把长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也一样把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也都是直角。

        ……

        当学生汇报完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边总结边板书)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汇

        报交流,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性,我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让各个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体验成功,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能使情感的数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应用拓展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节课练习的设计着重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灵活性三个特点,分为基本练习和扩展练习。

        1、基本练习

        (1)围一围

        照下图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略)

        (2)拼一拼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出1个长方形和1个正方形。然后根据拼的情况进行展示和交流。学生这样拼(演示课件)

        (3)、摆一摆

        用同样长的小捧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涂一涂

        在方格图上涂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图略)

        (5)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通过围一围、拼一拼、摆一摆、涂一涂、量一量、填一填多种形式的基本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且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扩展练习

        (1)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出一个的正方形。

        这道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怎样才能得到一个的正方形呢?我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哪条边可以当作正方形的边?

        (2)画一条线,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右图中有()个长方形,()个正方形。

        这里我引导学生有序地数图形。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把刚刚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扩展延伸,使学生灵活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空间观念得到加强。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我先引导学生重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共同点是都有4条边,4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2)家里客厅地板铺的砖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而不是圆形的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见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鼓励学生将数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课外延伸

        充当小小设计师,用长方形和正方形为学校新操场设计花池、羽毛球场、篮球场、沙池。

2022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套教案,共165页

        第一单元、认识乘法

       一、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和练习一。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

       1、强化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和计算,为初步认识乘法作比较充分的准备。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在已学过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较少,显得相对陌生。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对几个相同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教材没有把乘法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既用加法也用乘法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意义的两个主要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是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

       3、把理解乘法意义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的过程。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小学生形成概念的一般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拓展概念”,可见概念的形成始终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材先教学乘法意义再教学乘法应用题的内容结构,从蕴含乘法意义的例题起,就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课时、认识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具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读课题

       二、 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个2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图。

       (2)例1,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3)例2,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4)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4=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 + 2 + 2 + 2 = 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 × 2 = 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乘数,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例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组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4)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说一说,列算式。

       说一说。

       先说一说,在填写,完成“试一试”。

       列算式,说一说。

       读一读。

       说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说一说。

       回答问题再填写。

       三、 完成“想想做做”1~5

       1、完成“想想做做”1

       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3、完成“想想做做”3

       (1) 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4、完成“想想做做”4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5、完成“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完成“想想做做”1—5。

       四、 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说一说。

       教后小记:

求 新人教版 数学电子课本1-6年级

        教师们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都提前做好教案,更清楚的在课堂上讲解。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2022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2022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一)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际情况,解决和“倍”有关的具体问题,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教学重点: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2、看算式编题。12÷3=4 (平均分,12是3的4倍)

        二、看图。新课。

        1、第一排摆:4个圆片。

        第二排摆:8个圆片。

        问:第二排圆片的个数是第一排圆片的个数的几倍?怎么解答?为什么?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第一排摆:2个圆片。

        第二排摆: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

        问:第二排摆( )个。

        谁是一倍数?(第一排的圆片数)第二排的圆片数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是什么意思?

        3个2 。求3个2 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

        3、比一比1)、2)题,他们有什么区别联系?

        联系:都是和倍有关的问题。第一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第二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都要找到一倍数。

        4、读取文具店的信息,并说一说。

        小兔买了1枝笔,花了2元钱。

        小牛说:我买了3枝笔。

        小狐狸说:我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

        问题:1、小牛花了多少钱?

        2、小狐狸花了多少钱?

        分别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1、小牛花了多少钱,找到小牛买什么花了多少钱?(3枝铅笔)每枝铅笔多少钱?就是求3个2元是多少。

        2、小狐狸花了多少钱。找到小狐狸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小兔花的钱就是一倍数。就是求4个2是多少。

        三、练习。

        1、画一画。3片叶子配一朵花。15片叶子配几朵花?

        每3片配一朵花,即每一份是3,可以配几朵花,就是问15里有几个3.

        2、○有3个,△的个数是○的2倍,△有几个?

        △的个数是○的2倍,那○的个数是一倍数。就是问2个3是多少。

        49页练一练。

        1、看图列式。

        1)长铅笔的长是短铅笔的2倍。短铅笔长8cm,短铅笔的长是一倍数,求长铅笔的长就是求2个8是多少。

        2)一倍数是5元,10元是5元的几倍,就是问10里面有几个几。

        2、河马有7匹,是一倍数。斑马的匹数是河马的5倍,斑马有几匹。就是求5个7是多少。

        红珠是白珠的几倍。白珠是一倍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即求6里面有几个2.

        3、找清数量关系。数量关系要对应。

        条件: 面包车上的乘客数是小轿车上的2倍。 面包车上有6位乘客。 大客车上的乘客数是面包车上的2倍。

        问题:1)大客车上有多少人?

        解决:大客车上的人数和谁有关系?(和面包车上的人数有关系。)什么关系?倍数关系。谁是一倍数?(面包车上的人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几个几。

        2)小轿车上有几位乘客?

        解决:小轿车上的乘客数和谁有关系?(和面包车的人数有关)什么关系?面包车上的乘客数是小轿车上的2倍。面包车有6人,几时问6是几的2倍。求一倍数。把6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计算。

2022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二)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 ,你有什么收获?

2022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3)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4)通过活动,能正确辨认从物体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熊猫玩具、汽车玩具、小黑板、动物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0)播放多种动物叫声的音乐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哪些动物,同时问:“低估是怎样猜出来的?”

        (11)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请同学们猜是什么动物。

        (12)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么猜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熊猫玩具放在桌上,小组同学在各自的位置观察熊猫的形状。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2)学生画看到的熊猫形状。

        (3)展示图画。请小组长把本小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大家画的熊猫形状都不一样?

        (13)请同学们交换位置再观察,再画一画所见到熊猫的形状。

        三、应用拓展。

        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汽车玩具摆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汽车形状。教师同是时出示请学生判断。

        四、评价小结。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放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课后反思

        观察物体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同时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心理需求。

        第二、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第三、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观察物体的结果。

        第四、注意建立物体与视图间的联系。

2022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学生准备:

        剪刀一把、三角板一块、白纸一张。

        教师准备:

        直尺、各种形状的继母若干;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白纸各7张;长条12根;图钉若干。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1、感知生活中的角。

        (1)课件展示实物(红领巾、钟面、吸管、方向牌)。

        (2)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把角比划出来。(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演示,抽象出角)。

        (3)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方式一: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方式二:现场收集生活中的角。

        ①老师交待收集的场地范围(教室)和交流的时间(2分钟)。

        ②学生收集、交流信息。

        ③反馈。(引导学生边说边比划出角。)

        2、揭示课题。

        师:通过发现,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咱们就一块儿去认识角。

        板书:认识角

        二、实践感知,建立表象。

        1、画一画,剪一剪。

        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各种材料(直尺、三角板、剪刀、积木)。

        (1)老师交待操作的要求:学生在以上材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在纸上画出角,再把它剪下来。

        (2)学生自行选择工具,实施活动。

        (3)集体交流:把剪下图形中的一个角比划出来。

        2、摸一摸,探究角的特点。

        (1)摸一摸刚刚比划的角,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①尖尖的。

        A、示范摸到角的哪个地方是尖尖的,引导全班学生再次感知。

        B、取名称。

        师:其实这个尖尖的是一个点。(板书)知道了这个点叫什么吗?想给它叫什么?(把学生取的名称写下来。)

        C、得出名称。(板书:顶点)

        ②平平的、直直的。

        A、引导全班再次感知。

        B、抓住学生发言,得出名称。(板书:边)

        ③、④……

        3、小结:像这样的图形我们说它是一个角。

        4、闭上眼睛想一想角的样子,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比划比划。

        三、活动操作、巩固应用。

        1、活动(一):找一找。

        (1)明确活动要求:不用眼睛看,在学具袋中摸出一个带角的图形。

        (2)反馈摸出的图形有:

        (3)分组交流:①每个图形的角在哪儿?②每个图形有几个角?

        (4)用手势反馈。学生可能对第三个图形有异议。老师抓住契机以辩论的形式得出正确的结果。(此环节中引导学生作评价。)

        2、做一做。

        (1)交待活动要求:在组内选择有用的材料(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卡纸、长条、图钉)制作一个你喜欢的角,然后展示在教室两边。

        (2)学生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开始活动。

        (3)组织学生参观作品。

        (4)学生质疑、评价、提问。

        如:能告诉我这个制做的角在哪儿吗?

        四、延伸

        1、小结:今天咱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关于它你了解了多少?

        2、延伸: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查有关资料,了解有关角的知识,咱们下节课再继续交流。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中小学数学全册课本

       链接:/s/1eISyT-JKGQfSMvkA7qgSKg

? 提取码:73yf

       中小学数学全册课本?百度网盘

       

        #二年级# 导语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以下是 无 整理的《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课本第23、24页的内容。这节课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尤其是“角的大小与两边无关”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我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角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课的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并通过观察实物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形成表象

        1、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2、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从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发挥想象,形成表象。这节课的练习是我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教材上练习八的习题穿插在整堂课中,避免了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学生利用角来创作画,讲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4、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5、给学生创设自由度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尤其是做角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是有大有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

        三、本课的不足之处

        1、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2、教师语言单调,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二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平面图形》这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于一年级学生,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已经对这些立体图形有了初步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在设计情境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粉笔盒、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从作业反馈情况看,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分辨出各个图形,但也有少数学生会因为图形不是正面摆放而判断错误,比如会把倾斜的长方形看成平行四边形,而把四边长短较接近的平行四边形看成其他图形等,还有些会认为球体可以印画出圆形等,总之,在认识图形上,应该让孩子更多的找出生活中的这些图形,并通过摸一摸、印印、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篇三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乘法》是二数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学时间4课时。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一、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几个几的表达方法。

        二年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而在课堂教学中,是首次认识几个几这种表达方式。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等多种方式。

        (1)看图。

        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主题图,引导学生概括:小兔每2只一组,每组就是1个2只,两组就是2个2只,三组就是3个2只

        (2)操作。

        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说一说:每几根小棒一组,一共有几组,也就是几个几根小棒?

        (3)画一画。

        每5个圆圈一组,画3组,就是几个几;你能用三角形画出2个4吗?

        (4)游戏。

        根据老师拍手的次数,说说看,老师一共拍了几个几下?

        同桌同学一起玩拍手游戏。

        让学生运用手、眼、耳、口、脑,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听、说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

        二、在现实问题中引入乘法。

        通过教材第二个例题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自然引出乘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

        有关乘法各部分名称、读写方法等数学常识,通过让学生看书自学和集体交流来教学。

        本环节的重点是沟通乘法算式意义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尽管没有明说:一个乘数是相同的加数,另一个乘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并口述乘法算式的含义。如。

        四乘二就表示4个2,为什么其中一个乘数是4呢?因为加数2有4个;为什么另一个乘数是2呢?因为相同的加数是2。

        从而使学生对乘法的意义逐步由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

        三、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乘法计算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通过加法和乘法算式的对比,在强烈反差中,使学生认识到求几个几用乘法算式表达比较简便,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例如:请学生列式计算9个2的和,看谁写得快。

        四、加强对比,避免加法运算的负面干扰。

        刚刚接触乘法计算时,学生容易把加法和乘法混淆。

        例如把2个5相加,写成55;把5和4相加写成45;把2乘3的积算成5。

        这样的错误是很正常的,在课堂上要有意识第通过一些对比练习,让孩子尽快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

        五、抽象过程循序渐进。

        由于二年级学生是初次接触乘法,认识几个几,接受新知有个过程。

        在教学中,必须通过不同的情境,大量的实例,帮助学生积累足够形象感知,才能让学生领悟到这些不同实例的相似之处,从而在脑中建立起乘法意义。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