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

京华烟云读后感_京华烟云读后感1000

zmhk 2024-05-14 人已围观

简介京华烟云读后感_京华烟云读后感1000       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京华烟云读后感”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一本有关清史的读后感1000字 麻烦大家帮帮

京华烟云读后感_京华烟云读后感1000

       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京华烟云读后感”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一本有关清史的读后感1000字 麻烦大家帮帮我 急交 没时间去看 而且有查重率的 不能随便抄

2.苏东坡传读后感

3.唐敏的女孩子的花读后感

4.《京华烟云》背后讲述的深刻哲理

5.《瞬息京华》读后感600字

6.写《风声鹤唳》的读后感从哪个方面写?

京华烟云读后感_京华烟云读后感1000

一本有关清史的读后感1000字 麻烦大家帮帮我 急交 没时间去看 而且有查重率的 不能随便抄

       《清史原来很有趣》读后感

       想成大事者,必应政治法律历史经济管理,各方面都有所涉猎。但是对于历史来说,自己还真是有很大的欠缺。亦有一说,“读史可以明智”,,在脑中于文字之上勾勒出历史的画面,在情节之中,揣度着历史人物的发展,无论是在思想高度上,还是在心理反应上,都获得或少的会有一些启示。另外,读史,也无疑是在跟一位老者对话,回味着自己并没有经历的岁月。

       上面的是自己对于读历史书籍的一些拙劣的看法。着眼点很大,很空。对于自己的读后感来说,并没有太多的益处,但是,当合上书本,在想敲打着键盘,写下自己读书后记下的一些细节,哪怕是一些经典的典故,发现,脑海中对于最近读完的这段历史,也只是一个空白。似乎在大脑中,这段阅读只是一片飘过天空的白云,风吹过,没有一点踪迹。

       虽然,没有了踪迹,我想我还是学到了,最起码得到了一些最起码的感想。首先,历史,往往并不是流传的那样,也并不像电视上上演的那样,甚至有时我们不能相信书本上,更权威的来说甚至是史书上的一些话。因为即使是史书,也是在一定的统治者监管下成稿,清朝的几次文字狱就是最好的例子。也许历史的一些精华,早已在史书之外,淹没在文字狱的熊熊大火之中,也只有历史的风,和过往的明月知道那段时光了,一切只能算作今代的一个谜。或者,如果真有时间隧道,未来的某个时候,某个奇人,踏入时光的机器,记录那个时代的点滴,然后再供人阅读,那时候,也可以顺道将21世纪的我,通过时光隧道拉入未来的世纪,30世纪,100世纪,甚至更远,如果地球没有灭亡的话。

       再者,就是生命价值的问题。书中,写历史,当然着眼点不能自始至终在皇亲国戚这些显赫人物之上,需要去描述这个时代的农业、文化、商业等等。对于商业没有必要去更多的解释,因为大家都知道在清朝,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开始;对于农业,也没有必要说的太多,康乾盛世是一个最好的写照。对于文化,需要更多的说一下,我自己的感受。清朝是封建王朝中文化鼎盛的王朝,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文化繁荣的背后,我看到的却是文人的潦倒,生活的困苦。让人读后,不禁心酸,文坛上的大人物,却是生活中的可怜的小人物,甚至这个小字波及妻子儿女。这样,不禁引起了我们曾经讨论过的关于梵高的生活思考,绘画艺术是堪称一绝,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是艺术的瑰宝,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梵高来说,对于那个时代梵高身边的亲人来说,梵高,无疑是失败的,留给那个时代的亲人只是无尽的困苦,悲哉。我的观点是,如果想完成自己历史长河中的记忆永存,艺术的超脱,前提是不要辜负了身边人本应该快乐的一生。

       第三,对于兴盛的思考。发展的曲线,大家想必都应该知道,就是当事情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处于瓶颈,不会再前进,要么下降,要么保持。对于康乾盛世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怎样在这样一个昌盛的时期,能够甄别出福后面隐藏的祸,从组织的角度,更好的优化结构,保持昌盛的继续。(虽然,这样的想法从历史正常发展的角度来说是你历史潮流而动,但是,我说的思考,并不是真正的要维持着封建王朝向前进,而是任何一个组织都要遇到的兴盛转向衰弱的话题)。我们知道,盛世的背后是统治者的骄傲自满,刚愎自用。甚至,可以这样说,兴盛是一个组织最黑暗的时期,贪污腐败、不思进取各种各样的腐蚀组织的行为都开始抬起了黑恶的头颅。而这个时候需要的是谨慎行之,鉴别之。康乾盛世,一个王朝由强盛转向衰弱的转折点,虽然我现在不能明了维持状态的方法,但是,我知道,这样的事情是我们个人、组织、公司、国家、民族必须不容忽视的事实。

       第四,评价的辩证方法。不要迷信历史,更不要迷信观点的灌输。一个人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功也好,过也好,是历史在评判或者是当事人在评判,没有必要去讨厌某个人或某些人。你说其有过,但是他的某些行为却在为时代的前进灌输着无限的血液;你说某个人,历史的功臣,但是,某些行为却阻碍的文化的传播,思想的交流。

       第五,活在当下,不要迷失在过去的自己里。想起了一个影片,为了救一个女孩,一个警察,回到了过去阻碍了当时事情的发生。对于现在这样的事情只能在影片中出现,不会在现实中上演,现在是2013-11-20 21:46:10,而我再打出下面的字的时候,时间已经进行到了下一秒,上一秒不会再在你的生命中出现,不会再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即使相同的事情再发生,其还是有不同的,时间不同。想到了蒲松龄那段,有个时间节点,1680年,《聊斋志异》成书的日子,于是算了算,据现在2013年,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至少已经经历了10代人,甚至更多,要是有来生的话,同一个人至少已经死过又活过了4次,但是,天空的那年的今天晚上的月亮依然还是这样,也许那个时代的蒲松龄在草庐里读书,但是这个时代的作家也许就静默的坐在家里的电脑前看着电子版的图书,同样是读书,一切都不一样。所以,时间已经过去了,下一秒与上一秒已经不是一个时代,不可再同秒而语,因此要做的事是珍惜当前的这秒,准备为下一秒而努力,不荒废生命。

       第六,想起了前天去考科三时,朋友突然面对着考场不远的火葬场说的一句话。“我真想不通,那些自杀的人是怎么想的,我现在是想活还活不够呢,想让我去轻生,真是笑话,那些人不知道怎么想的”是的,珍惜生命,康熙雍正,是害怕死亡的,要不也不会在花园里用道士炼制丹药。面对人人都不能逃避的死亡,大家都会有想法,就如同《京华烟云》中的主人公木兰在面对泰山的无字碑时,还不是对于历史,对于死亡产生了无限的恐惧和想法,于是,那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人见人爱,聪慧漂亮于一身的女子,怎样面对婚姻,面对家庭,又慢慢的别生活消磨,一点点老去,直到烟消云散。珍惜生命,是生命之本。“现在少睡点,以后睡得时间长着呢”

       今天就将自己读完这本书的感想记述到此,希望所有的这些对自己以后的路起到更好的方向标作用。

苏东坡传读后感

        #读后感# 导语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 读后感频道!

        1.《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400字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荣耀表示鄙夷。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2.《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400字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面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情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起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责任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面对他自己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3.《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400字

       苏东坡传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

        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但是,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非常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而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

        同时我也特别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后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

        4.《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400字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5.《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400字

       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内容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要背书的内容、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读书刻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而且书没加标点符号,要学生自己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不过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而且最后一条我非常赞同:让学生自己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顾着自己,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6.《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400字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7.《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400字

       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内容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要背书的内容、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读书刻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而且书没加标点符号,要学生自己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不过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而且最后一条我非常赞同:让学生自己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顾着自己,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8.《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400字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颗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这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弟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既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9.《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400字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10.《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400字

       最近读完《苏东坡传》后,颇有感慨,感觉已经没法再出现唐宋诗人词人那样的文人了。

        写能够广为传颂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古体诗词需要经典积累,需要读经,需要从几岁开始二十岁之前就熟读《诗经》《楚辞》以降的古代经典著作,这在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基本不可能,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至少从清朝末期开始,中国就基本没出现过值得一提的诗词大家。现在别看电视上喜马拉雅听上的那些明星学者侃侃而谈诗词,他们只能评而已,让他们写一首古体诗词,结果可能就是惨不忍睹了!现代中国人肯定也有尝试写古体诗词的,但基本上都最终只是“打油诗”的水平!

        人们也许认为,我们中国中国人要与时俱进,不应拘泥于古体诗和文言文,现代诗不也不错吗?实际上,本人对汪曾祺这些现代诗人写的现代诗一点兴趣也没有,也许仓央嘉措的“现代”诗有点意思,只不过有点疑惑,仓央嘉措的诗是不是从藏语翻译成汉语的呢?我倒希望他是用汉语写的。

        苏东坡的确是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家诗词大家,没有人能够超越他。这种人可遇不可求,再说唐宋的诗词文人把能写的都写掉了,能够引的经典都引掉了,现代人想写一首不错的古体诗词真的很难,但是我还是希望现代中国也能够出一些能够传承中国文化精髓的诗词大家。

唐敏的女孩子的花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东坡传读后感1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苏东坡传读后感2

        ——读《东坡传》有感

        他,富有创造力;他,守正不阿;他,放任不羁。他尝尽百味人生,他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就是苏东坡。

        自从他考取功名后,他便一直贬官、贬官、再贬官……但无论到哪里,他都有自己的乐趣,他可以与百姓闲聊,可以研究美食。他的乐观使他得以笑对各种人生:道德家、作家、画家、书法家、工程师、农民、佛教徒、士大夫、法官……

        他的乐观使他尝尽百味人生,成为大宋第一才子,那我该怎么做?

        我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乐天派,我是学生,是儿子,是运动员,是志愿者。每一个身份,我都会以乐观的心态去细细品味。学生,有习得知识之乐;儿子,有尽孝之心;运动员,有夺冠之热血;志愿者,有助人为乐这爱。

        我愿以乐观尝人生,品百般滋味!

苏东坡传读后感3

        才华横溢却宦途崎岖,屡遭贬谪依依乐在其中,他就是百年一遇的奇才全才—苏轼。

        由于政见不合、小人弄权,苏轼历经大起大落,他却保持一份潇洒傲然,面对人生苦难与世道沧桑,顺境与逆境的转换,出世与入世的变更,苏东坡不因贬谪而消沉感伤,举杯笑看平湖秋月,看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不怨不愤不恨,超然于物外的豁达与包容,徐徐前行,以赤子之心看淡人间事、世间人。

        刘辰翁在其著作中写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彻底改变世人觉得词难登大雅之堂的束缚,一反词句艳情腻语的风格,他的词大气磅礴,语言朴素精练、兼有豪放与婉约派双重特点,自成一派。东坡先生还是一位美食先驱者。“东坡肉”、“东坡饼”等美食无一不出自他手。

        在被贬岭南期间迷上了荔枝,著有“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名句。在海南上更发现了“生蚝”这一美味,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名曰《食蚝》,提及“恐北方君子闻之”令人忍俊不禁。

        历史上罕见诗、书、画、文全才的苏东坡在这人世间乐得逍遥,轻松自在,不沉溺于苦痛,潇洒一生。畅快淋漓!

苏东坡传读后感4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淡香溢出翠玉般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哀思。这种苦涩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相思,浅浅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永恒!

苏东坡传读后感5

        东坡,东坡,一位住在东坡上的诗人。号东坡居士此名看似随意,但又何常不体现了苏轼的潇洒与豁达呢!

        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瞬时令我感到即使隔着千年的岁月,也能如此近距离得感受到苏东坡的一生实在是妙笔。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幸运的。尽管他被一贬再贬,但他却也总能发现生活的欢乐,也许正是这个不同的机遇,让他走遍了祖国的半壁江山,尝遍了世间美味,他从不居高临下得看待百姓,而是真正的融入百姓们的生活,下田耕地向农民讨教经验,分享美食,细听乡下趣事。如此一比,离别官场倒是享得了一份清闲。

        李白的一生逍遥似仙人,杜甫的一生难免略显苦难,唯有苏轼最令我敬佩。他是诗人,亦可以是农民,是酿酒师、是学者、是工程师…..他的无所不能更是启迪了我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他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般永留千古!

        这是一份横跨千年的精神宝典。

苏东坡传读后感6

        说起苏东坡,人们会很自然的.想起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与辛弃疾统称为“苏辛”。然而,这位大文豪,着实是一位很奇怪的人。

        既然是豪放派的****,自然十分“豪放”。但苏东坡不是这样的,他的词,特别是他在被贬黄州期间的作品,全都清新脱俗。如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那么的感人,而且还有一些凄迷之感,实在是无法让人与豪放联想,相反,颇有一些婉约派的感觉。

        苏东坡也会对一些生活小事很为迷恋。比如他在黄州时就创造了东坡肉,并把其来历和做法记入《食猪肉诗》中。他发明的东坡肉也是我的最爱,实在是好吃,肥而不腻。

        东坡先生是一个一心为民却不得志的官员。只要是他就任的地方,总能为当地做一些实事,备受当地人民爱戴;只要他在中央任职,总会卷入政治漩涡,然后被人又踩又坑,几番下来,几乎不是贬官就是流放。

        苏东坡,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并不是圣贤,因为做圣贤太累,而他天性活泼,是不可能天天严肃的。

        苏东波,千百年过去了,仍然被人们景仰,并将继续被后世景仰。

苏东坡传读后感7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多方面都有独到见解。

        他的大名,如雷贯耳,让我万分佩服,尤其是他那一首首优美的诗。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还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等等,皆令我赞不绝口。

        这里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连称是。

        人们都称苏东坡乃三百年一见之天才。虽然他离我们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却依然为人们所称颂。我想这与他那心灵的喜悦和他那思想的快乐是分不开的,这才是他万古不朽的根源,也正是我们后人值得细细体味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8

        苏东坡传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但是,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非常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而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

        同时我也特别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后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9

        苏轼早年成名入仕,看似一路顺当,引人钦慕,后半生却一直于宦途中跌宕起伏。

        在"乌台诗案“中,仅因为在《湖州谢上表》中发了几句牢骚,就被奸人所指入狱,接着被贬官黄州。这是苏轼第一次遭遇不顺,但不是最后一次。他一时定是失落郁闷的,但他是个乐天派,他向官府申请了五十亩荒地,带领全家耕种,这块地是黄州城东门外的一块土坡,苏轼管这块地叫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而“穷人吃不起,富人看不上”的猪肉,也因他发明了“东坡肉”而流传千古。

        后来,他又被贬谪到惠州、儋州。在艰苦的环境里,东坡的笔并没有停留,他以超然的心态,以著书为乐,并且利用自己自身的优势,尽全力造福当地百姓。可惜的是,在皇上大赦天下命他复任之时,因舟车劳顿于北归途中去世。

        我背的苏轼的第一首词便是《定风波》。莫金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怎样的一种豁达?在没有蓑衣的雨中将竹杖芒鞋,写出了胜于金铠宝骑的气概!我对他最早的认知是美食家,现在更加感慨的,是他的乐观豁达、幽默率真,永远对生活抱有希望。

        苏东坡是我心中的偶像。

苏东坡传读后感10

        可能是因为林语堂写的是英文本,没有自己写中文版,故而翻译的可能和作者本意有差,但大体不差。

        这是一本讲述苏轼生平的传记,并没有以作品为主述说。是事件,加上各种版本的记述。有人物,都是和苏轼相关的,有朋友,有对手,有先朋友后敌手,也有敌手中的善意者。苏轼对这些人都无恶意,均一心对待。可你无害虎意,虎有伤人心,所以苏轼在为政后期屡遭贬谪。贬黄州,惠州,儋州,越来越远,但苏轼都顽强地活下来了。却没想到,在遇赦而归途中殒命,时也?命也?

        本书对苏轼评传时,把王安石写的太黑了,可能政治家的王安石真的如此,但读的时候心里真不舒服。王安石可是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花木成畦手自栽”“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八大家之一”的人,我觉得是个可爱的老者,还不至于一无是处。林语堂把他抹的太黑。

        总而言之,封建时代的为官生活,是你死我亡的斗争。平民生活,是水深火热的挣扎咕哝。还是现在这个时代不错,在做良民的前提下,至少能活过七十岁。人生七十古来稀,活过七十也就足够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11

        苏东坡——一个离去已近干年的人物,至今仍然广受文人士子的追捧、热爱、迷恋,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优其君,上可与皇帝宰辅论朝政得失,下可与村夫村妇谈年景收成,可与文人雅士诗文唱和,又与和尚道士谈经论道,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虽屡遭贬谪,却越挫越通达,越挫越强健。

        更可贵的是他有博大的胸襟,对待政敌,他最终都选择了释然。当然,他也有两任爱他的妻子、三个陪伴左右的爱子和一个至死不忘的弟弟,这是他人生最大的幸福。他的成就涉及诗、词、书、画、医、佛、道、医、食等方方面面,而且成就均不凡,至今影响海外。

        这恐怕是对苏东坡最大的认可。写苏东坡的书很多,但是像林语堂先生这般详实、幽默、有趣的却不多,先生以饱蘸热情的笔墨描绘了苏东坡丰富多彩却又颠沛流离的一生,从多个方面展现了苏东坡的经天纬地之才,是非常好的了解苏东坡的著作。

        当然可能是由于作者的个人好恶的缘故,书中对王安石的描写几乎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对王安石变法也持全面否定的态度,当然这仍然不失为一部值得阅读的好书!

苏东坡传读后感12

        接连三天,阅读《苏东坡传》。印象中,这是一本失而复得的书。还是刚毕业时,爱书的当时还读中学的兄弟买了这本书,送给了我。而当时,恰好有同学到家玩。于是,在同样爱书的我这里借书阅读,似乎也成了她进步的表现。

        把那本新到手的《苏东坡传》给她,千叮万嘱一定要归还。

        不在同一地点工作的同学,毕业之后就如纷飞的风筝,哪还有聚会的时间与机会。于是,如越来越淡的同学情一样,那本《苏东坡传》也就永远地借走了。我相信,那本书在那个还算长得漂亮的同学那,一定也很是孤独。因为在我看来,那位女同学也许是看不懂苏东坡的。

        于是,每想起那同学,《苏东坡传》也就条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几次与她聚首,没有说起那本书。但苏东坡情节,还是时时影响着我。

苏东坡传读后感13

        这本书时一个朋友推荐我看的,我是很少看传纪的,刚开始我真的是看不下去,两次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慢慢的看,直到看到王安石那里,我才慢慢走近了这本书。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描写了东坡先生的一生,有家庭,朋友,政治甚至人民。林语堂先生用苏东坡的诙谐乐观的心态来描写苏东坡的一生,但东坡的一生的确坎坷曲折,我羡慕他的这种面对世界的心态,他直言不讳,他无论身处何地都结交很多朋友。他活的很快乐。其实在这之前我对宋朝是没多大感想的,现在我虽然觉得党派之争依然很可恶,他们的官员并没有明朝的那样可爱,可是那几个皇太后,和那些坚持己见,为国效力的官员真的很让我感动。看了这么久,从刚开始对王安石的痛恨,到最后也觉得他也是在为国服务,只是他太刚愎自用了。

        苏东坡的豪迈,苏东坡的乐观诙谐,苏东坡的嘲讽,苏东坡的坚持,苏东坡的真挚,都在林语堂先生下还原了。我看到了一个诗人的苏东坡,一个画家,书法家的苏东坡,一个体贴民情的苏东坡,一个脾气暴躁,而又逻辑清晰,才思敏捷的苏东坡。他是古今难见的奇才,也是个有喜怒哀乐的凡人。感谢林语堂先生,让我看见了一个真实的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14

        关于苏东坡,也就是苏轼,我们都不陌生,他的文章诗词在课本上都学过,而且据说美食“东坡肉”是他研制出来的。总的来说,他的大名,是如雷贯耳的。

        翻开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对于里面介绍的苏东坡的童年生活,我非常有感悟。

        书中提到,苏东坡出生在一个小康家庭中。父亲苏洵年轻时也不爱读书,后来看到哥哥考到功名,受到影响,就开始决定认真读书了。刚好苏东坡的出生,让苏洵就萌生了一种和儿子一起陪伴式读书的想法。

        他教导苏东坡朗读,自己在一旁听,也能受益,父子算是共同学习与成长。而苏东坡的母亲对他的品行教育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引导。她给小苏东坡读故事,引导他像古人中的圣贤一样正直,勇敢。后来在对待王安石事件中,他能客观地看待王安石的成就,没有把当初被贬的私人情绪带到公事上的判断中。

        还有苏东坡的爷爷,他的豁达的性格,让从小与他生活的苏东坡长大后也是一种怡然积极乐观的性格,在事业上的起起落落,让他能够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

        通过了解苏东坡小时候的成长故事,也 让我更加明白一个原生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苏东坡传读后感15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以前如果别人问我,他是个怎样的人,我可能不会回答。而现在,我会大声道,“苏轼就是苏轼,他是一个活得十分像自己的人啊!”

        以前从未好好了解过苏轼,只知道他是个有名的诗人,他写的那些诗,不过是顺手拈来,没什么深意。读了《东坡传》后,我才进一步的了解了他。知道了他年少时有光明的仕途,后来一步步被贬,但他从未放弃,始终潇洒地做着自己。他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却也不清高孤傲,即使被贬,也甘愿与民同甘共苦。依我看来,他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啊!

        一生坎坷,多次被贬流放到偏远地方,他虽难过、绝望,却从未放弃心中的执念与向往。努力使自己的内心接受这一切,认为一切仍然善意美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的内心才是真正的强大啊!

        我只想说苏东坡,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京华烟云》背后讲述的深刻哲理

       在书上看到一篇《私语》读后感的点评。大意是说,写读后感不能直接切入主题,而要从不相干的说起,一直说到你真正想说的上面。总之就是要先绕些弯路,而且还不能弯错,否则就变成迷路了。于是我很悲哀的发现,在这种标准的笼罩下,以前所写过的读后感都要被规划到不合格产品中了。

        翻了翻学校发给我们的那一堆,语文的那一张有个要求就是让我们利用暑假多多读书,并写一篇5000字的读后感。目光顿时锁定在“5000字”上。至今似乎还没有一本书能让我在看完之后深思5000字。推荐书目上是一些听过或没听过,看过和没看过的中外名书。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看了,虽然喜欢“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但还是偏向《倾城之恋》。总觉得张爱玲的文字是压抑的灰色,当然,以前那位喜欢灰色的美术老师也说过,灰色是一种高贵的颜色。特别是《金锁记》,它的灰还是那种常年被汽车尾气污染过得天空的灰,绝望得像死水。《倾城之恋》虽然也灰,确实大于之前被乌云覆盖的天空的颜色,让人有雨过天晴,看见彩虹的憧憬。“倾城”不是字眼上的惊天动地。最后一刻,范柳原在白流苏最无助的时候回到香港,却让人从此有了一种安定和安全感。但是最有感触的不在这件事上,而是关于《诗经》的那一段。我想,总不能在所谓的读后感上写:范柳原深夜在电话里给白流苏念《诗经》: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是浪漫呀。《围城》还只看了个头儿,就觉得和韩寒的笔调有些相似,但柴郡猫说要比韩寒成熟。钱钟书真是偶像的偶像。特别是里面的比喻,有一句是“像幼稚的老太婆,又像上了年纪的小孩”。其实我想象不出一个被这样子形容的人该是怎么样的,只是觉得好笑,可能是未老先衰或鹤发童颜吧。

        有时和柴郡猫感叹,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怎么文人们的外语一个个都那么好。张爱玲如此,钱钟书亦如此。最佩服的莫过于林语堂,从福建一个小镇上走出来的他,在留学期间用英语写了一部小说《Moments in Peking》,回国之后再译为中文,就是现在的《京华烟云》。也许很多大家们都有这个能耐,但落实在行动上的只有林语堂,所以觉得很稀罕,毕竟中国作家的书只有汉译英,极少有英译汉的。

        还有朱天心的《击壤歌》,她的高中生活潇洒得让人气愤,她很少写到自己如何读书,本来很烂的数学怎么进步,这样一个整天到处看**的人,虽然考上的是历史系,但在台大的前提下,数学也不可能扯什么大后腿。用柴郡猫的话来说,她是自私的。

        最近还看了某某同学自传性的小说,本来觉得平平淡淡,一看到自己名字的出现还是忍不住小小地兴奋了一下。但看完之后很快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选择性失忆,顺便怀疑作者所说的100%的真实性。不过还是挺佩服的,他是个货真价实的行动派,我却只是想过而从没做过。

        所说的这么多,都是由心而发的感受,其实我只是想抒发一下对“5000字”的愤懑。就像柴郡猫和我说,看完了《击壤歌》我觉得十分愤怒。可以说这不是她的读后感么。有时凑足了5000字,也不过是多了一些敷衍和累赘。

《瞬息京华》读后感600字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颇有名的书。它描写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是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非常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 《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然此小说实际上的贡献是消极的,而文学上的贡献却是积极的。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书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国社会各种人物。此书内可以看见旧派人物慢慢的消灭,新式的人物跟着出来。代表最旧的是牛夫妇,曾老爷;代表新的是环儿,陈三,黛云。 《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闭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京华烟云》的后续篇是《风声鹤唳》,《风声鹤唳》也被誉为中国的《飘》。《京华烟云》读后感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写《风声鹤唳》的读后感从哪个方面写?

       《瞬息京华》读后感

       上周读了林语堂的《瞬息京华》,郁飞译本,深深叹服。

        本书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描绘了理想的女性,以至作者发出生为女儿身当如姚木兰的感慨。关于美好女性的小说,大都让人想到《红楼梦》,比如《儿女英雄传》似钗黛的喜剧,比如《金粉世家》似宝黛的悲剧。本书的女主姚木兰则是史湘云类型的女性,开朗,能干,多才多艺。尤其是,木兰和莫愁姐妹既有大家闺秀的良好修养、贵妇的雍容气度,又会针黹、煮汤等女工,让我想到关于《红楼梦》里最出色的两位姑娘,也有宝钗绣鸳鸯,黛玉做香囊的情节。可见做手工不但不减闺秀的尊贵,更为美人增光添彩。特别地,二人刺绣的光影效果借鉴了西方美术,木兰的花生羹加碱从书中习得,这是把学问带到生活里来了,免于流俗。好比探春三人组虽是年轻姑娘,行事持家不弱于凤姐。木兰治理曾家大家庭,莫愁适人爱才不爱财,这也是缘于两位的能力和眼界。

        两姐妹都没有嫁大人物,做大事业,但都保持着光彩。莫愁对衣着仪态更讲究,即使配偶不在意女性的外表,她也要妆扮整齐,她妆扮是为了自己。木兰曾一度素面布裙如农妇,也是彻底放松自己,不顾忌男性的喜好。总之,两人都保持自我,自由自在,这才是理想的女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温柔的曼妮,可爱之处是一片痴情,她并不贪图节妇的名声,也不是为礼教所束缚,而是发自内心地为早卒的心上人守护一生。

        红花好,绿叶也好。孙亚之柔,立夫之刚,把木兰姐妹衬托得性格丰满。不过立夫的设定有完美之嫌,国文也通,政治也能,说做昆虫就做昆虫,说做甲骨就做甲骨。虽然国文和政治来自家学和秉性,而学术方面既是多面手也是快手,未免把学术想的简单了。此外,姚老先生也很有魅力。而曾老先生的严肃,姚太太的溺爱,则是十分典型的家长形象。

        关于这个译本,也有奇妙的缘分。本书常见的是张译本,译名《京华烟云》。在校期间我曾无数次浏览书架,终于没有扳下这个大厚本。这次郁飞的译本非常少见,得到更是偶然。郁飞,即郁达夫,作者林语堂称赞和信赖他中英皆通,委以重任。更做三千笺注,细细说明。书后附林、郁通信,还有林对于这个译本的认可和其他译本的指摘。虽只是信手拈来的几处,已令人流汗。若按那些译本,真是不知所云。郁译本中涉及中文典籍成语,十分准确,让人理解,备觉轻易。全书读来竟不像译本,像绝好的中文小说,正是译者功夫所在。郁本人的散文《故都的秋》人人熟知,北京风情十分浓郁。本书亦然。至于描摹人物口吻,也绘声绘色。不用说几处文言的典雅,对联的雕琢,只说中间一处细节:木兰好读林琴南译小说《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这本司各特的小说以男主角挨梵珂命名,林语堂的原著里当然也是原名,但林琴南的译本按中文习惯,拟名《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这名与原名大不相同。郁读到英文原名,能对应到林译小说的中文名,可见对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是多么博览了。白璧微瑕,郁似乎知道林译却没读过,所以其中人物的名字按原文音译为艾文侯、罗文娜和芮白卡,而非林译的挨梵珂、鲁温娜和吕贝珈。

       感冒发烧这样的事对于我来说实在少见,可是昨天竟然高烧三十九度。浑身肌肉酸疼,就是吹一点风都会觉得更疼,走路的力气都没有,头象要裂开一样的难受。听家人说话感觉是那样空洞,好象从很远的地方传来似的。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次,中午吃了药上午的症状减轻,但晚上又开始发烧,八九点钟的时候实在坚持不了了,姐姐带我去医院挂急诊,原以为会打上点滴,但年轻的医生看了看,轻描淡写地说,“只是感冒,打针都是些激素,对身体不好,吃口服药就好了”,大概医生见到的痛苦太多了,我这点病根本不算什么。去拿药的时候,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有的走的很快,有的很悠闲,真是羡慕他们啊!而自己身体好的时候根本想不到这些。

       也正是因为有病的缘故,两天来一直在妈妈家住,那里没有电脑,我有机会看小说,前几天刚看完林语堂的《朱门》,这是他的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一个是《风声鹤唳》一就是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京华烟云》,之所以没有看《京华烟云》是觉得那本书太多字,不知自己能不能看完呢?不过我知道那是一本非常好的小说,要不然也不会拍了连续剧。而且我认识的一个女友,因为喜欢姚木兰,把自己女儿也取名木兰,过段时间再看这本如此吸引人的小说。而最近看的是《风声鹤唳》还挺有感想的,写下来做为笔记留存。

       1、在《朱门》和《风声鹤唳》两本小说中都有对爱情的描写,每次看到这样的段落总是想隔过去。因为羡慕和妒忌,我也希望爱人能用温柔的眼神看我,渴望他充满爱意地轻抚额前发……可现在这些在哪儿呢?

       2、故事的背景是抗战时期,主人公从北平到上海,辗转来到汉口,一路上经历战火,看到因战争而不得不背景离乡的难民,还从别的难民口中听到更多更悲惨的事情。是战争使他们失去家园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有的本还算富足的家庭也在顷刻间一无所有;在逃难途中有母亲亲眼看到自己的孩子因为船上太挤而被投入滔滔江水……作者还描写了那时日军的兽行,描写那时日军是如何屠害中国人,他们把婴儿抛向空中,然后用刺刀接住;他们强奸妇女,之后又用刺刀刺向女人的下身,而这样的场景竟然还会强迫女人的丈夫在一边观看……那些如何的痛苦啊!作者说那时的日军连大猩猩都不如。写这段的时候,又想起在书中看到的段落,心里非常难受,眼泪忍不住流下。想象着那时的人民,想象着他们受的苦难。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

       3、书中有一小段提到湖北人,说“狡猾的湖北人”并用“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来解释。还说有些人喜欢站在高处看过往的船只被汹涌的江水打翻的情景,并以此为乐。我不知道湖北的读者看到这一小段文字的话,会做何感想呢?前段时间,有部什么**,里面的劫匪用的是河南方言,就引起无数网友的声讨,就是有侮河南人的名声。

       4、书中对抗战队伍的描写,一个是民间的游击队组织,一个就是蒋介石的军队。有一段当然主人公看到有蒋介石的画像时,用充满敬佩的语气说“那就是我们的领袖,听说他拒绝了日本人的和谈建议。……我们国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政府,这么关心战争灾民的福利。”还描写了蒋夫人总会在空袭过后到外面接济难民,寻找失去父母的孤儿以给他们帮助。小时候学到的历史总使我一听到国民党,听到蒋介石就和一些坏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他们好象是很可怕的人,是懒懒散散的败军,歪戴着帽子,路过村民家就进去抢东西,行为粗暴,嘴里还骂骂咧咧的。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判别是非能力的增强,这种印象也慢慢有了改变。

       抗战时期,蒋介石不想做亡国奴,所以拼死也要打下去。而内战时只不过是两个政权之间的交锋,他们在争夺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权。可能***更亲近民众,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所以才会胜。而蒋介石逃到了台湾,他当时一定非常懊恼吧?因为两个水火不容的政权,所以台湾和大陆才有了这么多年的隔阂。随着老一辈人渐渐离去,新的年青人,似乎对祖国统一没有什么强烈的愿望。他们没有落叶归根的感觉,因为他们就出生在台湾长在台湾,对大陆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

       想象不出,如果内战时国民党胜了,又会是怎样的一个中国,历史书上又会怎么写,**电视里对于历史的描写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和爸爸谈起这些,爸爸就反驳我,他是个老党员,对蒋介石没有什么好感。

       再说说看过的《朱门》与《风声鹤唳》的感觉,前者描写了新疆的回变,比抗时更早一些。初看那本书,并不是很吸引我,只想知道主人公最后的命运。后来才慢慢看了进去。但是不同意书中对爱情的描写,有一对恋人即将结婚,却因为变故,女的被抓,为了保护朋友保护自己的恋人,投河而死。之前描写的两个人是如何如何好,可是过了三四个月男的竟然又和别人在一起,暗示他们有结合的可能。

       《风声鹤唳》里面,看着两个恋人之间的误会,我真替他们着急,为什么每次生气都不要人把话说完呢?以致于认为男的薄情抛弃了自己。我还没有看到他们合解的段落,也许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吧,更加吸引读者。

       以前还看过他写的《红牡丹》也不错,那个里面好象没有什么战争,看了好长时间情节都记不太清了。语言风格有些相似。

       林语堂的散文幽默风趣,读来总是会让人会心一笑。才买了一本《人生不过如此》,就放在床头,睡觉前总要看两眼。

       时间很晚了,准备到此打住,才发现还没有写题目 ,每次日志我总不知道要写什么题目。头疼。就叫《风声鹤唳》读后感吧,很朴实很简单。反正这是自己的笔记吗,没什么的。

       好了,今天关于“京华烟云读后感”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京华烟云读后感”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