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部编_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部编道客巴巴

zmhk 2024-06-06 人已围观

简介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部编_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部编道客巴巴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部编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部编_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部编道客巴巴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部编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部编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教案三篇

3.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教案

4.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

5.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6.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济南的冬天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部编_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部编道客巴巴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二、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三、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四、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2、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3、[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3、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4、[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5、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二)

        童趣

一、学习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学习重难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二、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2、作品、作者简介

        3、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4、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二、自学设计

        1、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2、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三、作业

        a、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 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四、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五、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六、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 难点。“山”、“海”的象征意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决好这三个学习重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 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设想

        1、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⑵、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欣赏配乐朗诵为引子,通 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

        1、“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2、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3、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导入: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 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重点字词。

        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 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诗的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和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第二节诗写我追寻心中的海和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2) 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3、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1)、 哦,山那边/是海吗?

        提示: “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2)、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提示:“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总结: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4、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 ,作者 。

        2、解释词语:

        隐秘 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努力奋斗

        爬过了山 看到了海

        克服困难 实现理想

        八、课后反思: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二、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三、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学《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 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二、教学设计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

        1、出示课题。

        2、介绍寓言

        3、朗读

        4、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5、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6、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寓言的讽刺意义。

        辩证思维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7、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教案三篇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精彩词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崇高的母爱。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秋天的怀念》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秋天的怀念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一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篇洋溢着作家史铁生对母亲的无尽怀念和对母爱的深情赞颂。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先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朗读、交流来了解课文大意,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精彩词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崇高的母爱。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母爱的伟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如何正确对待人生路上的困难和不幸,学会坚强,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感受和表达朴素而深厚的母爱。

        难点:学会如何正确对待人生路上的困难和不幸,学会坚强,珍惜生命。

        教具准备:

        1.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方法:品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引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知道什么礼物吗?(茫然)

        师(稍停):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位作家,一位坐着轮椅的作家,一位深深爱着母亲的作家,

        板书:史铁生。(课件演示)

        师:今年,作者已经63岁了,可在他21岁时,突而其来的一场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是在这一年,深爱着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多年来,作者一直都深深地怀念着母亲,于是他用那种浓浓的爱写下这篇秋天的怀念。

        师:下面,让我们带着作者的哀思,作者的深情读一下这个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的视觉认知和教师动情的介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的氛围。)

        二、 自由读文,整体认知。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自由地读读课文。请同学找出你印象最深的一段或一句话读给大家听。

        出示课件:正确——流利——有感情

        (设计意图:《课文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此过程主要是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教师通过三种不同的读书阶段来满足所有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表现,并鼓励学生有敢于挑战的精神。)

        三、 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课文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的事?

        2、找出作者暴怒无常的表现?

        3、面对着这样的孩子,母亲是怎样做的呢?

        4、讨论:母亲“忍”的是什么?

        师:母亲“忍”的是什么呢?

        师:你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师:母亲“忍”的还有什么呢?

        师:你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师:然而,母亲却走了,带着她的爱,带着她的苦,悄悄地走了,她走了,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母爱的伟大。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5、母亲临终时交代了什么?

        6、探究好好活。

        师:作者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了吗?

        师:你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设计意图:从菊花盛开的各种颜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路上的困难和不幸,学会坚强,珍惜生命。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情景体验,真情告白。

        师:从此,作者像秋风中盛开的菊花一样,活得泼泼洒洒、烂烂漫漫;从此,作者振作起来,成为了一位大作家。如今,正好是清明时节,作者面对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

        (以母亲的遗像为背景图,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背景音乐,创设清明扫墓的情景,让学生真情表白,从而感受和表达朴素而深厚的母爱。)

        五、渗透教学,升华思想。

        师: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时此刻此景,作为儿子即使有千言万语,也无法挽留母亲了,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学,好好地爱着母亲,好好地善待母亲。

篇二:秋天的怀念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章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3.品读文章质朴深沉的语言。

        4.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

        从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解读“我”和母亲。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亲情和生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和母亲的经历和感受,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并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品味揣摩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2.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形象。

        教学难点:

        切实体会母爱的博大无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面对磨难。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引导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反复品读课文,逐步深入理解课文。

        2.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激发学生阅读体验。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入:

        教师出示PPT并朗读:

        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这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有关庙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一个人强烈的想念之情,这个人便是他的母亲。学习了史铁生回忆母亲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会对这种情感有更深的体会。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走进作者

        播放视频课件《秋天的怀念》作者介绍。

        1.史铁生虽遭遇了不幸,但他最终走出了人生的困境。看完视频,说说史铁生取得了哪些成就。

        2.课件展示: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

        3.导入下一环节:史铁生不仅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作品,而且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光辉照亮了很多人的心。那么,是谁照亮了史铁生的心?

        板书:史铁生──被母爱照亮的人

        下面,一起来欣赏《秋天的怀念》吧!

        设计意图1.营造情境,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突出史铁生的成就以及母亲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走进课文。

        (三)感知课文

        1.播放情境课文宣泄的痛苦并引导思考:

        (1)当初,史铁生如何面对“双腿瘫痪”遭遇?(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分析理解)

        (2)母亲又如何面对“暴怒无常”的“我”?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体会母亲内心的痛苦)

        2.播放情境课文秋日的遗憾并引导思考:

        (1)母亲为什么要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唤起“我”对生活的勇气,鼓励“我”要好好活)

        (2)这段文字对母亲作了哪几方面的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3.播放情境课文烂漫的秋菊并引导思考:

        (1)在前文中找出和最后一句话照应的句子。

        (2)把题目“秋天的怀念”改为“怀念母亲”好不好?

        不好。一是作者以季节的变化来组织材料的,“秋天的怀念”体现了这一点。二是文章末尾描写了秋天的菊花,起了衬托心情和揭示主旨的作用。改为“怀念母亲”则体现不出作者精巧的构思。

        4.自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情感。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听读、朗读、思考、讨论中感知课文,重点感知“我”和母亲的形象。

        (四)解读人物

        第一,解读作者的心路历程。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细细品读文章的语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1.播放课文解析从绝望到希望──探究作者的情感脉络。

        2.提出并探讨问题:

        ①“北归的雁阵”“甜美的歌声”为什么会让“我”更加痛苦?

        ②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一下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问题一:“北归的雁阵”带来春的信息,其自由自在飞翔的样子让人羡慕;“甜美的歌声”往往激起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在这些美好的事物的反衬之下,双腿瘫痪的史铁生会觉得更加痛苦。

        明确问题二:“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写出母亲忍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却包容“我”的喜怒无常,侧面表现作者的内疚;“再也”写出了深深的遗憾。

        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找出相关的句子细细体会。

        第二,解读母亲的形象。

        1.组织讨论:母亲的感人形象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体现出来的,画出你感受最深刻的句子,小组交流,说说其动人之处。

        2.出示《我与地坛》里的一段文字: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对照上面一段话,结合文章相关语句思考:为什么“这样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理解:一是母亲深受病痛折磨;二是“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三是担心儿子不能“好好儿活”……

        设计意图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品读重点字词及具体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五)写法探究

        探究“借景抒情”的手法。

        探讨问题: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多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绽开得烂漫?

        一是通过菊花的烂漫衬托作者对生活的热情,这是以景衬情的写法;二是以菊花照应上文“母亲生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这件事,借菊花怀念母亲,同时照应了题目。

篇三: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语句,理解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体会母亲细腻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感悟人间真情。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来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唤起阅读期待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歌------课件出示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2、教师动情地配乐朗诵诗歌。听了老师的朗诵,你的眼前出现了那些画面?从这些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教师进行总结性引入:是啊,这首诗歌道出了诗人冰心奶奶的心声――用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绵长思念。思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的伟大无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同样表达无爱的伟大无私,和子女对母亲的绵绵思念的课文――《秋天的怀念》。

        4、板书课题,带领学生深情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语言平实朴质,情感真挚,扣人心弦。以此诗都如新课,容易勾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涌动,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迫切欲望。同时,也为本文授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诵读中感悟真情,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听课文读音,初步感知文本。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齐齐静心聆听。

        2、自由交流: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了些什么?

        在自主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明确母亲对瘫痪儿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心,和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与愧疚。

        设计意图:

        《秋天的怀念》一文感人至深,课文的录音如泣如诉,再配上音乐的渲染,让文本与师生内心情感共生。“静心聆听”给师生带来的定然是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课文已经开始占据学生稚嫩而易动情的心灵,有一探为快的欲望。

        3、师生共同交流作者的境况和写作背景。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表达了作者在病中的思想变迁,只是这种思想的变化蕴含在母爱和愧疚中。

篇四: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教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细节,体会母爱的厚重与宽容。

        通过合作探究,习得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反思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重点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课 型新授课

        教材准备PPT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已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2、破题质疑

        齐读课题,预设质疑:文题“秋天的怀念”在怀念谁?为什么怀念?又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读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感受深的句子做上不同的标记。

        预设:

        瘫痪 憔悴 淡雅

        脾气 整宿 深沉

        砸碎 敏感 高洁

        捶打 诀别 烂漫

        暴怒无常 絮絮叨叨 泼泼洒洒

        ①指名读,你发现竖着的每组词有什么规律?

        ②每组词都可以读出一个画面,一个情节,一个故事。请带着想象读出来。

        ③结合上面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本文讲述了双腿瘫痪后的“我”内心极其痛苦、焦虑,失去理性,随意发脾气,母亲用体谅、宽容、无私默默忍受着我的坏情绪,用自己的生命来呵护“我”,安慰“我”,直到生命的尽头。我在母爱有感召和影响下,变得坚强勇敢,要好好地活儿。

        三、研读课文,探究释疑

        1、关于看花

        合作探究一:本文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文章共三次写到看花,其背景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重点点拨第三次看菊花,体会文章的主旨及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2、关于母亲

        合作探究二:本文用含蓄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母爱的深沉与厚重,试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语句,请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

        预设:用删除法分析“悄悄”、“偷偷”的表达效果。

        A、“……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课件)

        B、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

        归结塑造人物的方法。

        3、关于“我”

        合作探究三:“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具体表现?体悟“我”对母爱的顿悟与反思。

        分组合作,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 迁移拓展,对话心灵

        又是一年菊花开,你又来看花了。假如你是史铁生,漫步在烂漫的菊花丛中,你最想对母亲或自己说些什么呢?请结合文意,用诗意的语言表达。

        五、回读课文,延读小结

        1、学了这篇文章,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再次朗读课文,提出不懂或有争议的问题,咱们一起交流、解决。

        2、延读升华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教案

        #教案# 导语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在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个事物或听到一种声音,就会产生联系与想象。 无 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发挥联想和想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写作训练。在前几个单元:文从字顺、突出中心、条理清楚的基础上,学会发挥联想和想象,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使文章更生动丰富。

        [教学目标]:

        1、学习联想和想象,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联想和想象,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激趣法2、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话说龟兔赛跑后,兔子输了不服气,提出再次比赛,结果兔子还是输了,请同学们猜想乌龟是如何赢得比赛的?(学生发言)(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一、知识梳理

        1、联想是由某一事物而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

        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

        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可以为我们的思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简单区别想象与联想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节选自《天上的街市》

        二、联想和想象的要求

        ①联想要自然恰切。

        ②想象要合情合理。

        ③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

        (板书以上要求)

        三、联想与想象训练

        (一)下列事物你能联想到什么?

        玫瑰——爱情

        康乃馨——母亲

        牡丹——富贵

        明月——思乡

        柳枝——离别

        鸽子——和平

        绿色——生命、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发言)

        (二)请你仿例,最多用三个词使已知的两个词联系起来。

        例:1、天空——茶

        参考:天空→土地→水→喝茶

        2、草稿——超市

        3、肥皂——手表

        4、手机——篮球

        (学生思考发言)

        (三)根据下列两种情况,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或一个故事。

        (一二大组完成情景一;三四大组完成情景二)

        情景一:教堂囚犯歌声

        情景二:广场女郎歌声

        (小组讨论交流后发言)

        四、小结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让我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让我们的文章灵动飞扬。

        五、写作训练

        以“假如我_________”为题(把题目补充完整,如“假如我也有七十二变”“假如我有一双翅膀”“假如我是太阳”等),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想象作文。

        板书设计:

        放飞思维的双翼

        ——联想和想象

        联想要自然恰当想象要合情合理

        联想和想象

        要有新意

发挥联想和想象教案二

        一、教材解读

        2013年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写作训练为《发挥联想与想象》。时代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离不开联想与想象。2011年版课标也强调:“要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写作训练需要学生掌握的写作知识有三点:第一要懂得联想与想象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概念。联想是想象是第二要懂得发挥联想时,能从“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因果联想”“反向联想”四个角度出发,联想更为丰富;第三还要懂得发挥联想与想象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联想要自然恰切。二是想象要合情合理。三是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于上学期学习了本次作文训练。面对陌生学生,了解他们对联想与想象的知识懂得多少,他们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是何种程度,县里学生与市里学生的素质差别又是多少,这都是我备课时要思考的问题。

        联想与想象,对于我们来说是天生具备的。无论是怎样的学生,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因此,我选取的材料尽量来自学生已学过的文本材料,在具体的材料中掌握抽象的知识。

        三、设计说明

        本次写作训练课,我设计的出发点是“联想与想象能力的交织运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运用联想与想象时,从来不是割裂的。因此,我不把联想与想象的区别作为重点。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联想的含义及联想时所需的四个角度: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因果联想和反向联想。

        2、简单了解想象的含义。

        3、通过练笔,鼓励学生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创作,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4、通过文本或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联想与想象无所不在,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其中重难点目标是学生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创作实践。

        五、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有话可说,不吐不快,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能力进行写作的能力。

        1、活动激趣法

        出示学生熟悉的正方形图形,通过“考一考”的方式,使学生展开联想,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情境创设法

        教师创设情境,为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快乐地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3、讨论法。

        让学生参与到小组中去,发表个人的看法,听取别人的见解,共同探究。

        4、谈话法

        5、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作文课《发挥联想与想象》。(板书:联想想象)

        (二)目标1——了解联想的含义及联想时所需的四个角度: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因果联想和反向联想。

        1、考一考

        出示正方形图形,以考一考学生联想能力方式导入教学。(活动激趣法)

        2、读一读

        由活动引出联想含义,指名学生读一读。

        3、记一记

        教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引入联想时所需的四个角度。

        4、练一练

        出示诗词中运用联想的例子,强化学生对联想的四个角度的理解。

        (三)目标2——简单了解想象的含义

        1、忆一忆

        出示学生上册所学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指名朗读红字语句。

        教师:其实,生活中还有一种思维方式,和联想经常交织在一起。

        教师问:你看,大圣和二郎真君变来变去,多好玩。老师现在也想变成一个智慧老爷爷,把聪明才智都送给你们。可是不可能。这些现象都是作者吴承恩想出来的,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他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生:想象)

        2、读一读

        指名朗读联想的含义。

        (四)目标3——通过练笔,鼓励学生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创作,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1、说一说

        从形象正方形图形转到抽象字“想”,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因此,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能搭建多条“词语桥”,也可以分享到其他同学的思维智慧成果。

        2、听一听

        听听、看看老师搭的三座桥,为的是开拓学生思维。

        3、写一写

        学生观察漫画,进行创作。

        (五)目标4——通过文本或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联想与想象无所不在,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1、无所不在

        出示ppt11,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联想与想象的思维息息相关。

        2、小结——教师期许

        教师小结:我希望同学们以后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联想与想象的能力,犹如雄鹰展开的双翼,让心灵翱翔于天穹。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下课!

        附:板书设计

        联想想象

        \/

        \/

        事物

        /\

        /\

        事物新事物(创造)

发挥联想和想象教案三

        1.了解联想和想象这两种思维活动的特点,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

        2.拓展自己的思维,学会写作时多角度、多方位立意。

        3.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2课时

        一、导入

        “如果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这是联想集团的广告,这则广告发人深思。的确,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联想和想象,我们的世界是多么枯燥乏味,今天,让我们进入联想和想象的世界。

        二、请同学们阅读写作指导,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小结。

        1.联想

        (1)触类旁通,注意从事物的相关方面去联想。这种联想的特点是作者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对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相近或相关的其他事物的联想。

        (2)逆向思维,朝着事物相反的方向去联想。这种联想的特点是作者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与它在性质或特点上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联想。

        (3)寻找特点,抓住事物相似的特点联想。这种联想的特点是作者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对跟它在性质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点的事物的联想。

        2.想象

        (1)立足生活,巧妙编织。想象作文,作者可以上天入地、探奥搜奇;可以和草木交往,与鸟兽倾谈,可以历洪荒远古、访古人来者。

        (2)合理组合,移花接木。这种想象也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拼凑在一起,形成新的人物形象,新的事情。

        (3)大胆扩展,添枝加叶。所见所闻可能是简单、抽象或粗糙、模糊的,可借助想象,使其变得清晰、细腻、生动、形象。

        (4)借助梦幻,更富魅力。借助梦境或幻觉描绘出眼前并不存在的情景,以表达某种愿望或抒发某种情感。

        一、写作实践(一)

        小时候的我们,也曾异想天开,你有过哪些奇特的想象?不管它多么荒诞不经,都曾在我们的头脑中缤纷灿烂过,今天,我们来进行故事接龙,讲一讲你头脑中那些奇异的想象。

        2.学生讲故事。

        注意事项:注意故事情节的连贯性、传承性。不管前一句话是多么的荒诞离奇,后一句话都要紧紧衔接前一句话的思路;努力发挥联想和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既要做到出人意料,又要符合内在的逻辑要求。

        3.将自己的讲的故事写出来并修改。

        范文:

        那一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丁零零……”电话响了,我马上去接:“喂?找谁?”过了好几秒,电话那头才回答:“喂,小妹妹,有兴趣当我们外星人的导游吗?不过我们没有钱,你愿意当我们的免费导游吗?”什么?外星人?世界上真的有外星人么?我居然能被外星人邀请当导游?我心里一阵狂喜!是去还是不去,我还不认识他们呢,会不会有危险?可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啊,这个机会我一定要好好把握!我想了一下,就回答说:“我当然愿意,你们现在在哪里?我马上过去。”

        “不用那么急嘛,我们来你家楼下,现在快到了,你一会儿下来就行。”外星人答道。我换好衣服后,蹦蹦跳跳下了楼。我刚到楼下,就看到两个外星人,他们的头圆圆的,在头顶的中间有一条类似电线的东西,他们的牙齿白白的,至于身高嘛,比我矮一点点……

        外星人高兴地跟我握了握手,就马上自我介绍了。男外星人说:“我叫蓝柯,今年二十三岁,住在火星。我发现这里比火星凉快多了,真舒服。”我笑了笑,说:“你没有发现这里开了空调吗?”蓝柯说:“就算没开空调,也比我们那里凉快多了。”

        女外星人说:“我……我叫蓝幽,是蓝柯的女儿,今年十一岁,不过我住在水星,因为我想体验独立生活的感觉。今天是爸爸把我接来地球旅游的。”我说:“呀!蓝幽,你跟我的年龄一样耶,好了,轮到我来自我介绍了……”“哎!我们都清楚,我们在来地球之前就了解过你了。”我正要自我介绍,就被他们父女俩打断了。我只好说:“好吧,那咱们出发吧!”

        我边走边对他们说:“南山这里没什么值得欣赏的,如果可以去云南的话,会有很多好东西供我们欣赏,可惜我们没钱坐飞机去……”蓝幽笑了笑,说:“我有这个‘神奇门道’,有了它,你想去哪里都可以随时去哟!”是吗?还有这个好工具?我今天可是开了眼界了。只见蓝幽从背包里掏出一个软金属圈,往地上一放,便自动充气成了一个飞船形状,我们刚一进去,它便自动合拢。我指明了方向,蓝幽轻轻一发动,无声无息地,只几分钟的工夫,我们就到了云南。游完昆明后,他们俩突然说:“哎呀!时间不够了,这次就游到这儿,谢谢你啦!我们下次一定会继续请你当我们的导游的!我们现在得回去了!再见啦!”

        我刚想问他们要回哪儿去,他们就消失了,莫名其妙来的外星人一下子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我急得大喊:“喂!你们不能这样不负责任啊!我怎么回去啊!”我一脚踹过去,真疼啊,原来是踹在床沿上!醒来,哪儿有外星人的影子啊,原来是南柯一梦!

        二、写作实践(二)

        1.导入:

        续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古已有之。《红楼梦》后四十回相传是清代人高鹗所续,可算得上比较成功的续写,其实,自《红楼梦》传出之后,它的续书可谓数不胜数。今天,我们也来学习续写。

        2.续写指导:

        续写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原文的结尾,从中发现故事发展的几种可能,然后抓住一点进行想象续写下去。注意续写故事中人物的言行和性格要与原文中的一致,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设计合情合理。

        范文:

        当皇帝回宫之后

        *大典举行完毕,皇帝怒气冲冲地回了城堡。官员和老大臣紧跟着他。

        “陛下生气了,我想我该做些什么。”老大臣皱着眉头想,“比如捉回那两个骗子。”

        “陛下发怒了,我得改变他糟糕的心情。”官员想,“比如做世界上吃的布丁。”御厨做着布丁,很不解,皇帝明明有这么多值得别人羡慕的资本,有一心向国的臣民百姓,有形影不离的老大臣,有任他胡闹却毫无怨言的官员,却只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对他人大吼大叫。

        于是,在为皇帝呈上布丁时,御厨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愚蠢的皇帝立刻拍案而起:“你竟然说我被骗了,你这傻瓜!”

        御厨被关进了监牢,临走前他大叫道:“我们一定会因这昏君而亡!”但没有人应声。

        皇帝切下一块布丁,说:“现在只有一套华丽的新衣能说服我!”老大臣忙把一边的骗子带了上来。

        “陛下,我们的衣服不适合贵国,我们是去找世界上最棒的裁缝,不是逃跑呀!”骗子甲大叫。“他缝制的新衣华丽无双,无人能比。”骗子乙笑嘻嘻地说。

        “什么?太好了!快把他请来!”皇帝脸上的愁云一扫而空,他高兴地跳了起来。“但代价比较大,不知皇帝陛下做不做这桩生意?”骗子试探着问道。“做!”皇帝不假思索地叫起来。官员大声*,老大臣极力劝说,但还是被皇帝斥退。

        新衣很快制好了。这是一件多么华丽的皇室礼服啊!黄金做的领衬,钻石做的纽扣,“多么耀眼,多么精致!”皇帝情不自禁地叫道。“你们要什么回报?”皇帝掩饰着内心的兴奋说。“把领土与人民割让给邻国--我们的国家。”骗子*笑着说道。

        皇帝只是犹豫了一下,但立刻同意了--他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老大臣昏厥过去,官员想起了御厨的话,呆呆地说:“好像我们真的会因这昏君而亡啊。他真是个聪明的人。”

        第二次*大典上,皇帝扬着自以为精明的头颅走在街道上,却没有注意所有人都带着包裹准备离开。“为我欢呼吧!瞧,我做了一桩多么棒的生意。”皇帝说。

        “见鬼去吧,你这个大傻瓜!你居然为了一件衣服出卖了我们!真是难以置信!”人们怒吼着。

        所有人都离开了,向着邻国进发--统治那里的是一个精明、智慧的皇帝。走在最前面的是那两个骗子,他们毫不掩饰地讥讽着愚蠢的皇帝。

        皇帝呆呆地立在那里,什么也说不出来,他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陛下,再见了。”老大臣和官员走在后面,向他道别。

        这位皇帝终于恍然大悟:自己曾经多么幸福,却多么愚蠢,不懂得珍惜,最终失去了一切!

        三、写作实践(三)

        1.导入:小时候的我们,总是盼望长大。十年之后,我在哪里?做着什么工作?请你大胆想象,描述一下十年后的生活吧。

        2.交流指导:

        (1)可以大胆想象十年后的“我”的相貌、心态、所从事的工作等等,所想象的内容符合你的性格发展逻辑。

        (2)还要想象一下十年后的社会发展,这是“你”此时的生活背景。

        (3)不要只顾想象,而不注意对具体事件的叙述。十年后的“我”要在一件或几件事中去突出性格特征,这样虽是想象作文,也能真实可信。

        范文:

        十年后的我

        冬天的一天,放学了,我看见田径队的同学正在练习跑步,跑了两圈后,他们热得满头是汗,就像进了蒸笼一样,他们马上脱了上衣休息。过了十多分钟后,他们冻得像冰棍一样,又穿上衣服,继续练习。这时,我就想,十年后我要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

        十年后,我成为了一名服装设计师,我设计出一种既漂亮,运动又方便,一年四季都会出现适宜的温度的衣服来。

        衣服的外形与运动服很相似,也很朴素;但衣服里面可精致啦!衣服里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按钮,下面,就由我来介绍每个按钮的用途吧。

        红色按钮是变换衣服颜色的按钮,一按这个按钮,它就可以变出你想要的颜色来,使你的心情舒服放松。橙色是变形按钮,它可以变出各种形状。如果大家去野营,忘记带被子了,一按变形按钮,它就会变成一张被子,让大家暖和、舒服地做一个香甜的美梦。**是温暖按钮。冷的时候可以变得更暖和,就不用加毛衣呀,加厚风衣呀,穿得胖乎乎的了。绿色是清爽按钮,运动的时候出汗就可以按这个按钮,就更凉快了,也不会得感冒了。青色是清洗按钮,如果在下雨天滑了一跤,衣服就会很脏,按清洗按钮呢,它就马上排去身上的污迹,衣服就像新的一样,可干净了呢!接下来是蓝色按钮,它是一个可以灭火的器具。如果身上着了火,按它一下,身上的火就会立刻被扑灭,火场的火也会随着它渐渐消失了。这可是一个十分棒的“随身灭火器”呀!最后,就是紫色的防水按钮,如果你不小心落到水里了,一按它,就会变出一个“隐形防水圈”,把你罩在里面,还可以呼吸呢!它还会划到安全的地方去,让你回到陆地上。

        你也许会问,这件衣服到底叫什么名字?哈哈,如果你还猜不出来的话,就由我来告诉你吧!这件漂亮又多功能的衣服就叫做“多彩万能服”。如果人们拥有这件衣服,我相信,他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的!

        我回到现实,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让梦想成真!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

篇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

        ⑴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⑵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

        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4.

        合作探究: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

        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

        书利华教育网精心打造一流新课标资料 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文(多媒体出示)

        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王湾,洛阳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于此时写就。

        2.

        ⑴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多媒体显示)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⑵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

        ①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

        提示: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4.

        ▲“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 写了怎样一幅景象?

        ▲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提示:▲“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

        书利华教育网精心打造一流新课标资料 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5.学生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

        1.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2.诵读其余三首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

        五、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

        ----《钱溏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准确朗读并默写。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书利华教育网精心打造一流新课标资料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德育目标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设计 )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饱览西湖早春景色,学习辛弃疾《西江月》,体会侧面点染的烘托美;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艺术匠心。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指导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者简介(先由学生简介,之后多媒体显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

        ⑴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⑵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

        ① 诗的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 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提示: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篇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

        2.试读课文。(3次以上)

        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难点点拨: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诗.

        三、《次北固山下》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题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介绍律诗的有关知识:

        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

        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

        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

        3.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4.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篇三:15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教案

《观沧海》教案3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 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 新授内容

        1、 师范读,生跟读。

        2、 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 生齐读。

        4、 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志,理想。

        ⑵内容

        A、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 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 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 作业: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课堂能否进行高效率授课,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否做到默契配合,教师能否让一节课的内容合理分布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这些都有赖于教师的教案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整体情况。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仅供参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一)

        紫藤萝瀑布

一、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②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③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④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二、学习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相关资料

        四、教学内容

        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对生命的感慨,文章从紫藤萝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盛开的藤萝花像辉煌的淡紫色的瀑布,错落有致,阳光下的跳跃闪烁,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藤萝不与群芳争胜,它们静静开在春花已谢的时节,踏春的人无意流连,蜂蝶亦不来光顾。然而,它们仍然盛开着,显示着它们的生命力。虽然是静静的,但紧靠团结的繁盛给人以生命顽强不息的思考。

        五、自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精心导入

        (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b.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

        问题组:

        a、本文学习什么内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c、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教师领读,帮助学生感知、理解。

        (二)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好文章总有一些精彩片段,研读好这些片段,是对文章内涵的具体把握,也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探究。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

        a.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b、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c、赏析语段中精美语句的用法,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树盛开藤萝花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教师指导朗读)。

        ③学法指导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重音、节奏及停顿,注重内化和感情。佳词妙句细品味,内容中心都理清。

        a.简单的内容归结:

        看花?繁花似锦

        忆花?思绪万千}生命永恒

        思花?振奋精神

        b、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允许思维发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小结: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会有那样的感悟呢?1982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拆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

        C、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思考。

        [教师小结](注意文章里提到的“生死谜、手足情”六个字,结合作者的简历稍做介绍。)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④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品味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从中找出精美的语言片段,进行探究与赏析。

        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

        例如: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导总结: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

        学生可以找出多处,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

        (三)体验反思

        ①质疑交流

        通过研读,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a.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可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

        b.教师向学生提出质疑:你能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吗?

        学生讨论,可以有不同见解,教师巡视并指导。

        ②拓展延伸

        a、请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画面(可出示一组花木的画面,如:菊、梅、荷、松树、牡丹等等)。

        指导: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回去后可以搜集一些有关花木的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新的联想和见解。

        b、用一株实物花(并不一定是名贵的花,可以是生命力顽强但并不起眼的花),让学生现场观察,进行联想,做口头作文:《我看()花》。

        [教师总结]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四)延伸作业

        ①观察花草树木,观察生活

        ②写观察日记,题目自拟。

        (五)信息反馈: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二)

        童趣

一、学习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学习重难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二、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2、作品、作者简介

        3、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4、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二、自学设计

        1、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2、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三、作业

        a、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 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四、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五、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六、信息反馈: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三)

        理想

一、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学习重难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板书: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四、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五、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二、自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2、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5、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济南的冬天

        通过教案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学习、运用,可以培养有关人员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他们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

        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研读课文 (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1、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2、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三、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四、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五、教后反思: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二)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研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或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例)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三、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积累、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2、背诵课文

        五、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六、教后反思: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

        综合学习:漫游语文世界

        活动目标

        ①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③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活动重点

        ①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

        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①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②搜集调查资料,分组筛选、梳理,把同属于一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个有趣的广告阐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这样一则奶粉广告:“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 这则广告从反面人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人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在一句“没有加入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现出产品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语言简练,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品则回味无穷。

        二、出示活动目标

        四个小组分别展示

        ①广告集锦:

        信心型 功用型 对比易记型 超常搭配型……

        ②校园风:

        精选校园流行语,如: 哇噻—— 酷毙了! 帅呆了!

        ③口语荟萃:

        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方言整理分类,与普通话对比并寻找规律。

        ④街头巷尾:

        将店名、招牌、标语的用语分类,阐明自己观点。欣赏优秀的店名如家乐福。

        ⑤网络语言:7456、886、青蛙、大虾等。

        根据语言形式分为四类:文字、数字、英文字母、符号;阐述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母语的冲击,初步思考其优缺点。

        三、教师总结

        ①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实践,对于同学的思考给予高度赞誉。

        ②布置作文,任选一题,按照要求写作。

        四、活动小结 -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资料的方法,搜集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沟通了课堂内外,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导语:《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济南的冬天,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石家庄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 “济南的冬天”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阳光下山景图。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薄雪后山景图。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点: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④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定性的说到某一部分。教师深入学生回答,与之展开深入对话,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教师作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将语文打开。

        ①推荐阅读:《沁园春.雪》

        三、作业。

        1、背诵整篇文章。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记录下今天的收获。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向书的世界引领,激励着学生种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种子。

       好了,今天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部编”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部编”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