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
道德修养的经典语录_道德修养的经典语录短句
zmhk 2024-04-28 人已围观
简介道德修养的经典语录_道德修养的经典语录短句 道德修养的经典语录的今日更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新,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道德修养的经典语录的今日更新,让
道德修养的经典语录的今日更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新,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道德修养的经典语录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探讨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什么意思?
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什么意思
4.修身养性的文言文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什么意思?
意思是: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一、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二、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三、出处
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论语·为政》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二、赏析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三、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先祖为宋国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菜根谭》具有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菜根谭经典名句,希望能帮到你。
菜根谭名句集锦
1、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一个在事业上遭受失败、穷途末路的人,应当体谅他当初的本意是在努力有所作为;对于事业成功万事圆满的人,要观察他在以后的道路上能否保住晚节。
2、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外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露;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到了低矮的地方观察,才知道向高处攀登充满着危险,到了黑暗的地方才知道当初的光亮过于耀眼;持有宁静的心情,才知道四处奔波的辛苦,保持沉默才知道过多的言语所带来的烦恼不安。
3、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名利和欲望未必能够伤害自己的心性,而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偏见才是残害心灵的毒虫;*乐美色并不一定会妨碍一个人的品德,自作聪明、目中无人才是影响道德的障碍。
4、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在人生之路走不通的地方,要知道退让一步让人先行一步的道理;在走得过去的地方,也一定要给予人家三分的便利。
5、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对待心术不正的小人,要做到对他们严厉苛刻并不难,难的是不去憎恨他们;对待品德高尚的君子,要做到对他们恭敬并不难,难的是遵守适当的礼节。
6、宁守混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遗个清白在乾坤。---做人宁可保持纯朴自然的本性,抛弃机心巧诈的聪明,也要留些浩然正气还给大自然;宁可谢绝富丽繁华的诱惑,甘心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也要留个清白的声名在世间。
7、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欲念方面的事,不要因为贪图眼前的方便而随意沾染,一旦放纵自己就会堕入万丈深渊;义理方面的事,不要因为害怕困难而因此退缩不前,一旦退缩就会与真理远隔万水千山。
8、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立身如果不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就如同在灰尘中抖衣服,在泥水中洗脚一样,怎么能够做到超凡脱俗呢?为人处世如果不退一步着想,就像飞蛾投入烛火中,公羊用角去抵藩篱一样,怎么会有安乐的生活呢?
9、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当我对别人有恩惠的时候不应该总是记挂在心中,而当我做了对不住别人的事则应当时时反省;别人对我有恩惠不能够不牢记在心中,而别人对我有过失则应当及时忘掉。
10、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生活奢侈的人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也不会感到满足,哪里比得上那些虽然贫穷却因为节俭而有富余的人呢;有能力的人辛勤劳作而招致众人的怨恨,还不如那些生性笨拙的人无所事事而使自己保持纯真的本性。
11、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暂椠庸;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研读诗书却不洞察古代圣贤的思想精髓,只会成为一个写字匠;当官却不爱护黎民百姓,就像一个穿着官服戴着官帽的强盗;讲习学问却不身体力行,就像一个只会口头念经却不通佛理的和尚;创立事业却不考虑积累功德,就像眼前昙花一样会马上凋谢。
12、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人们在苦心追求时,因为感受到追求成功的喜悦而觉得乐趣无穷;人们在得意时,因为面临着顶峰过后的低谷,往往潜藏着失意的悲哀。
13、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人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人们只知道有了名声地位是一种快乐,殊不知那种没有名声地位牵累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人们只知道吃不饱睡不暖令人忧虑,殊不知那些没有饥寒之苦的人精神上的空虚忧愁更为痛苦。
14、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那些做了坏事但是怕人知道的人,虽然是作恶,但还留有一些改过向善的良知;那些做了好事却急于想宣扬的人,他们做善事的同时却留下了邀功图名的伪善。
15、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赀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十句话有九次都说得恨正确,人们也不会称赞你,但是如果有一句话说得不正确,那么就会受到众多的指责;十个谋略有九次成功,人们不一定会赞赏你的成功,但是如果有一次谋略失败,那么批评的话就纷至沓来。这就是君子宁可保持沉默也不浮躁多言,宁可显得笨拙也不自作聪明的缘故。
菜根谭名句精选
1、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在万籁俱寂的环境中所得到的宁静并非真宁静,只有在喧嚣环境中还能保持平静的心情,才算是合乎人类本然之性的真正宁静;在狂歌热舞环境中得到的快乐并非真快乐,只有在艰苦环境中仍能保持乐观的情趣,才算是合乎人类本然灵性的真正乐趣。
2、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补吾心以逸之;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假如上天不给我许多福分,我就多作些善事来培养我的福分;假如上天用劳苦来困乏我,我就用安逸的心情来保养我疲惫的身体;假如上天用穷困来折磨我,我就开辟我的求生之路来打通困境。假如我能做到以上各点,上天又能对我如何呢?
3、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及小人之自新。---一个伪装心地善良的正人君子,和无恶不作的邪僻小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一个正人君子如果改变自己所操守的名节,他的品格还不如一个毅然痛改前非而重新做人的小人。
4、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然无险侧之人情。---一个天性善良、心地纯洁的乐观主义者,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看得很美好,而毫无缺陷;一个天性忠厚、心胸开朗的达观主义者,待人接物都抱着宽大为怀的态度,因此他把万事万物都看得很正常而毫无邪恶。
5、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一个人如果生活在艰苦贫困的环境中,那周围所接触到的全是有如医疗器材、药物般的事物,在不知不觉中会使你敦品励行,把一切毛病都治好;反之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良好环境中,就等于在你的面前摆满了刀枪等杀人的利器,在不知不觉中使你的身心受到腐蚀而走向失败的路途。
6、 文章 作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有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本然。--一个人写文章写到登峰造极的最高境界时,说来并没有什么特别奇妙的地方,只是把自己内心的感情和思想表达到恰到好处而已;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如果达到炉火纯青的最高境界时,其实和普通平凡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使自己的精神回到纯真朴实的本然之性而已。
7、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悉败身丧德之媒,五分便无悔。---美味可口的山珍海味,其实都等于是伤害肠胃的毒药,所以我们一旦遇到这种大快朵颐的机会绝对不可多吃,只要控制住吃个半饱就不会伤害身体;世间所有称心如意、令你眉飞色舞的好事,其实都是一些引诱你走向身败名裂的媒介,所以凡事不可要求一切能心满意足,只要保持在差强人意的限度上就不至于造成事后悔恨的恶果。
8、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做人基本原则,就是不要责难他人犯下的轻微小过,也不要随便揭发他人私生活中的秘密,更不可以对他人过去的坏处耿耿于怀,久久不肯忘掉。这三大做人的基本原则,不但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也可以彻底避免意外灾祸。
9、市私恩,不如扶公议;结新知,不如敦旧好;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假如一个人施恩惠给别人是为了自己的私心,那还不如以光明磊落的态度去争取社会大众的公益;一个人与其结交很多不能劝善规过的新朋友,倒不如重修一下以前跟老朋友之间的旧交情;一个人与其沽名钓誉制造知名度,倒不如悄悄在暗中积一些阴德;一个人与其标新立异主动去制造自己的名节,倒不如平日谨言慎行多作一些平凡无奇的好事。
10、公平正论不可犯手,一犯则贻羞万世;权门私窦不可著脚,一著则沾污终身。---凡是社会大众所公认的规范和法律绝对不可以触犯,一旦不小心或故意触犯了,那你就去遗臭万年;凡是权贵人家营私舞弊的地万千万不可踏进一步,万一不小心或故意走进去,那你清白的人格就一辈子也洗刷不清。
11、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无善而致人誉,不若无恶而致人毁。---一个人与其委屈自己的意愿而千方百计博取他人的欢心,实在不如以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言行而遭受小人的忌恨;一个人与其根本没有善行而又无缘接受他人的赞美,实在不如由于没有恶行劣迹而遭受小人的毁谤。
12、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个真正英雄。---一个人作人做事必须处处小心谨慎,就是细微的地方也不可粗心大意;即使是待在没人听见没人看见的地方,也绝对不可以做见不得人的事;尤其当你处于穷困潦倒不得意的时候,仍旧不要忘掉奋发上进的雄心壮志;这样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有作为的英雄好汉。
13、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一个人的做人宁可装得笨拙一点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点不可锋芒毕露,宁可随和一点不可太自命清高,宁可退缩一点不可太积极前进,这才是立身处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宝,这才是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14、惊奇喜异者,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者者行,非恒久之操。---一个喜欢标新立异、行为怪诞不经的人,绝对不会有高深的学识和远大的见解;一个只知道苦苦恪守名节而自以为清高、独行其事的人,绝对无法保持长久的恒心。
15、毋偏信而为奸所欺,毋自任而为气所使;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一个人不要误信他人的片面之词,以免被一些奸诈之徒所欺骗,也不要过分信任自己的才干,以免受到一时意气的驱使;更不要仰仗自己的长处去宣扬人家的短处,尤其不要由于自己笨拙而就嫉妒他人的聪明。
关于菜根谭的至理 名言
1、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一个能够坚守道德水准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一个依附权贵的人,却会有永远的孤独。
2、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一个坚守道德准则的君子,与其过于精明圆滑,不如朴实笃厚;与其谨小慎微曲意迎合,不如坦荡大度。
3、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他的思想行为应该像青天白日一样光明磊落,没有什么需要隐藏的阴暗行为;而他的才情和能力应该像珍贵的珠宝一样不浅浮外露,从不轻易地向人炫耀。
4、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面对世上纷纷扰扰地追逐名利的恶行,不去接近是志向高洁,然而接近了却不受污染则更为品质高尚;面对计谋权术这样的奸滑手段,不知道它的人固然是高尚的,而知道了却不去用这种手段者则无疑更为高尚可贵。
5、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耳中能够经常听到一些不顺耳的话,心里常常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这样才是修身养性提高道行的磨砺 方法 。
6、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烈酒、肥肉、辛辣、甘甜并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是清淡平和;行为举止奇特卓越的人不是真正德行完美的人,真正德行完美的人,其行为举止和普通人一样。
7、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在得到恩惠时往往会招来祸害,所以在得心快意的时候要想到早点回头;在遇到失败挫折时或许反有助于成功,所以在不如意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追求。
8、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能够忍受得了粗茶淡饭的人,大多具有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追求锦衣玉食的人,多甘受奴颜婢膝的屈辱。
9、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思。--待人处事要心胸开阔,与人为善,使人不会有不平的怨恨;死后留下的福泽,要能够流传得长久,才会赢得后人无穷的怀念。
10、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在经过狭窄的道路时,要留一步让别人走得过去;在享受甘美的滋味时,要分一些给别人品尝。十四、脱俗成名 减欲人圣
11、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减除得物累,便超圣境。---做人并不一定需要成就什么了不起的事业,能够摆脱得世俗的功名利禄,就可跻身于名流;做学问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办法,能够去掉名利的束缚,便进入了圣贤的境界。
12、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居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获得名利的事情不要抢在别人前面去争取,积德修身的事情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对于应得的东西要谨守本分,修身养性则不要放弃自己应该遵守的标准。
13、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为人处世能够做到忍让是很高明的方法,因为退让一步往往是更好地进步的阶梯;对待他人宽容大度就是有福之人,因为在便利别人的同时也为方便自己奠定了基础。
14、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一个人即使立下了举世无双的汗马功劳,如果他恃功自傲自以为是的话,他的功劳很快就会消失殆尽;一个人即使犯下了滔天大罪,却能够浪子回头改邪归正的话,那么他的罪过也会被他的悔悟所洗净。
15、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完美的名声和高尚的节操,不应该自己独自拥有,与大家共同分享这些名节,可以避免发生祸害之事而保全自己;令人耻辱的事情和不利于自己的名声,不应该全部推到别人身上,自己主动承担几分责任,才能够做到收敛光芒修养品德。
16、供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批评别人的过错不要太严厉,要顾及到别人是否能够承受;教人家做善事,也不要要求过高,要考虑对方是否能够做到,不要使其感到太困难。
17、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采于夏月。---在粪土中生活的幼虫是最为肮脏的东西,可是它一旦蜕变成蝉后,却在秋风中吸饮洁净的露水;腐败的草堆本身不会发出光彩,可是它孕育出的萤火虫却在夏夜里闪耀出点点萤光。
18、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身居要职受高官厚禄的人,要有山林之中淡泊名利的思想;而隐居山林清泉的人,要有治理国家的胸怀大志和才能。
19、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为人处世不能够刻意去追逐名利,能够做到不犯错误就是最大的功劳;对待他人多予施舍不一定要求回报,只要别人没有怨恨就是最好的回报。
20、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好事情本来是一种美德,但如果过于认真把自己弄得太苦,就无助于调适自己的性情而使生活失去乐趣;淡泊寡欲本来是一种高贵的情操,但如果过分逃避社会,就无法对他人有所帮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作品出处
出自孔子著作《论语·为政》。《为政》内容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作品原文
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céng)是以为孝乎?"
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子曰:"君子不器。"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ài)。"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1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xìng)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chǎn)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作品译文
1.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3.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4.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5.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6.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7.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8.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9.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10.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11.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12.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13.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14.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15.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16.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17.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8.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19.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20.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21.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22.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23.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24.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作品赏析
乍一看来,孔子的回答真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的'味道。人家问什么是孝。他却回答说父母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但我们稍加体会,就会发现圣人真是和平常人不一般,他的回答实际上非常深刻而精妙,依然是微言大义,他的意思是说“你要问什么是孝吗,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会知道怎样尽孝道了。“说穿了,所谓孝不外乎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的焦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这就是孝。?
这种心情,这种幼时躺在病床上望着爸爸妈妈满怀爱怜地为自己喂汤喂药的温馨体验,不是时常在我们的脑际萦回,在文学家的笔端流淌吗??
论语为政读后感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也有是孔庙祭祀孔子。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简介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修身养性的文言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齐:与......看齐。焉:于加之。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思:思考,心里想。见贤思齐焉: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
孔子说: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这个句子的出处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
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评析与感悟
“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覆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学习他人的长处,大多数人都能办到;但发现他人的缺点,并以之反观自身,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了。这与“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意义大体相近。
介绍《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1. 修身养性的古文诗句
原发布者:53012800100423
修身养性经典诗句格言1、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诸葛亮2、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5、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6、平静如水,正直如绳。-------严遵7、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孔子8、生得贞心铁石坚,肯将识见与时迁?--------郑思肖9、世道别颓波,我心如砥柱。--------刘禹锡10、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2、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3、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4、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5、宝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16、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17、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1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万仞,无欲则刚。19、浮躁一分,到处便抬尤悔;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120、任人须知人,人须容人,人和事就;无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事在人为。21、安能尽如人意,要当无愧我心。23、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24、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25、功者难成而
2. 管子里修身养性的文言文40字带翻译《管子》论修身养性 《管子》认为,“人者,身之本。”
那么何以“为身”?《管子》说:“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道血气”就是自我修身养性,这是“为身”的方法。
而目的却是“长年”,即延年益寿:“长心”即增长智慧;“长德”即提高道德水平。《管子·权修》还说:“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身者,治之本也”。
如果世上的人们都自觉地修身养性,一切行为都顺乎规范,那么,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应该成为修身的楷模。
修身养性,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与风范。 《管子》中有四篇专门讲修身养性,这就是《心术》上下、《白心》和《内业》。
文章中反复论述“道”、“精”、“气”、“神”、“性”等概念,论述“心”的功能。“心术”,意即心的功能;“白心”,即纯洁心灵。
“内业”与“心术”相通,“内”即“心”,“业”即“术”。因此,《管子》讲的这些玄妙道理就是“内心修养术”。
因此,《心术》上开宗明义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空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
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不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
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意思是说,心在人体,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各有功能,有如百官的各有职责。
心的活动合于正道,九窍就能按常规工作。心充满了嗜欲奢望,眼就看不见颜色,耳就听不到声音。
所以说:在上位的脱离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职事。不要代替马去跑,让它自尽其力;不要代替鸟去飞,让它充分使用其羽翼。
不要先物而动,以观察事物的运动规律。动则失掉为君的地位,静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的运动规律了。
《管子》认为,通过内心的修养应该达到理想的境界。 善心——“凡道无所,善心安爱。”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 治心——“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
然则天下治矣。” 全心——“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知)于形容,见于肤色。”
“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
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
(《管子·内业》) “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器官。以上是“得道之人”的心理状态,达到以上各种修养标准,就算是做到了“敬除其舍,精将自来”,而不至再发生“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的毛病。
怎样才能把“心”修养到理想的境界,《管子》提出了四种方法。 一曰正静。
“正”指“四体”言,“静”指“血气”言。《管子·内业》说:“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专心。
耳目不肖,虽远若近。”四体都能端正,血气都能平静,一意专心,耳目不受外界的迷惑,这样,对于遥远事物的了解就像对于近旁的事物一样。
思索产生智慧,懈怠疏忽产生忧患,残暴骄傲产生怨恨,忧郁产生疾病,疾病困迫乃导致死亡。一个人思虑过度而不休息,就会内生困窘,外受胁迫,如不早想办法,生命就离开他的躯体。
又说:“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没有养成,内里不虚静的人,是因为心没有治好。端正外形,修饰内德,如天之仁,如地之义,那就将渐渐达到神明的境界,明乇地认识万物。
内心守静而不生差错,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内心,这就叫做“中有所得”。 《管子》认为,人如果能进到正和静的境界,身体也就盘韧而骨强,进而能顶天立地,目视如同清水,观察如同日月。
只要不失掉这正静,其德行将与日俱新,而且能启蒙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极远的地域。内里有一个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这将表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在颜色上看得出来。
善气迎人,相亲如同兄弟;恶缺陷迎人,相害如同刀兵。这种不用自己说出来的语言,比打雷击鼓还响亮震耳。
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体,比日月还更光亮,体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还更透彻。达到正与静的境界,圣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
保持心安,国也安定;保持心治,国也治理。治理在于内心,安定也在于内心。
内里有一个治理好的心,口里摩拳擦掌就会是“治言”,加于民众的就会是“治事”,因而事业振兴而人民顺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就能达到“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的境界。
二曰平正。平正就是和来中正。
它的对立而是“喜怒忧患”。《管子·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
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性将大定”。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平和中正。 生命有失,一定是由于喜怒忧患,可以说,罅仇怒,什么都比不上诗歌,消除忧闷,什么都比不上音乐,节制享乐,什么都比不上守礼,遵守礼仪,什么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
3. 寻修身养性的古文这个要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书籍~以下是分类,你可以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然后再选择比较好~~一般杂家的比较生活化,可以先看看
诸子百家
1、十三经: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传、尔雅、礼记、论语、孟子、尚书、诗经、孝经、仪礼、周礼、周易
2、儒家经典:传习录、春秋繁露、大学章句、大学章句集注、贾谊新书、孔子家语、刘向说苑、吕氏春秋、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申鉴、荀子、盐铁论、晏子春秋、中庸、中庸集注
3、道家经典:抱朴子(内篇)、测字秘牒、纯阳真经、道德经、洞天福地记、关尹子、海内十洲三岛记、六十甲子本命元辰历、黄帝阴符经、黄庭经、列子、鹖冠子、人伦大统赋、太上感应篇、悟真篇、阴骘文、尹文子、玉皇经、月波洞中记、云笈七签、周易参同契、庄子
4、兵家经典:八阵总述、百战奇略、翠微先生北征录、何博士备论、虎铃经、纪效新书、将苑、历代兵制、六韬、三略、三十六计、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守城录、司马法、素书、孙子兵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卫公兵法辑本、尉缭子、握奇经、吴子兵法、曾胡治兵语录
5、医家/法家经典:百家针灸歌赋、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八十一难、黄帝内经灵柩经、神农本草经、邓折子、管子、韩非子、商君书、慎子
6、杂家经典:菜根谭、泛胜之书、公孙龙子、鬼谷子、撼龙经、论衡、蒙求、墨子、忍经、三命通会、申子、疑龙经、葬法倒杖、葬书、宅经、忠经、怕老婆的哲学
7、释家经典: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四十二章经、禅林僧宝传、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8、蒙学经典:百家姓、鉴略妥注、了凡四训、列女传、千字文、三字经、声律启蒙、围炉夜话、小学诗、训蒙骈句、颜氏家训、幼学琼林、增广贤文、朱子家训
9、小说家经典:梦溪笔谈、穆天子传、山海经、世说新语、搜神后记、太平广记、西京杂记
10、艺文类经典:曹操诗词集、窦娥冤、范仲淹、浮生六记、古画品录、古文观止、顾宪成、姜斋诗话、乐府诗集、乐府杂录、李白诗选、李文忠公事略、林泉高致、六一诗话、论诗三十首、罗隐集、孟郊集、千家诗、倩女离魂、诗品、宋诗一百首、苏洵集、桃花扇、陶庵梦忆、陶渊明文集、王阳明全集、文心雕龙、中国官场学、西湖梦寻、西厢记、徐霞客游记、宣室志、杨维桢集、艺文类聚、贞观政要
11、艺术类经典:茶经、茶录、茶疏、酒经、煎茶水经、金漳兰谱、棋经十三篇、随国食单、王氏兰谱、阳羡茗壶系、养鱼经、煮泉小品
12、历史典籍:大唐传载、归田录、国语、史通通释、战国策、法言、风俗演义、金楼子、陆贾新语、一贯问答
4. 管子里修身养性的文言文40字带翻译《管子》论修身养性 《管子》认为,“人者,身之本。”
那么何以“为身”?《管子》说:“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道血气”就是自我修身养性,这是“为身”的方法。
而目的却是“长年”,即延年益寿:“长心”即增长智慧;“长德”即提高道德水平。《管子·权修》还说:“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身者,治之本也”。
如果世上的人们都自觉地修身养性,一切行为都顺乎规范,那么,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应该成为修身的楷模。
修身养性,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与风范。 《管子》中有四篇专门讲修身养性,这就是《心术》上下、《白心》和《内业》。
文章中反复论述“道”、“精”、“气”、“神”、“性”等概念,论述“心”的功能。“心术”,意即心的功能;“白心”,即纯洁心灵。
“内业”与“心术”相通,“内”即“心”,“业”即“术”。因此,《管子》讲的这些玄妙道理就是“内心修养术”。
因此,《心术》上开宗明义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空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
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不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
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意思是说,心在人体,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各有功能,有如百官的各有职责。
心的活动合于正道,九窍就能按常规工作。心充满了嗜欲奢望,眼就看不见颜色,耳就听不到声音。
所以说:在上位的脱离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职事。不要代替马去跑,让它自尽其力;不要代替鸟去飞,让它充分使用其羽翼。
不要先物而动,以观察事物的运动规律。动则失掉为君的地位,静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的运动规律了。
《管子》认为,通过内心的修养应该达到理想的境界。 善心——“凡道无所,善心安爱。”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 治心——“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
然则天下治矣。” 全心——“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知)于形容,见于肤色。”
“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
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
(《管子·内业》) “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器官。以上是“得道之人”的心理状态,达到以上各种修养标准,就算是做到了“敬除其舍,精将自来”,而不至再发生“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的毛病。
怎样才能把“心”修养到理想的境界,《管子》提出了四种方法。 一曰正静。
“正”指“四体”言,“静”指“血气”言。《管子·内业》说:“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专心。
耳目不肖,虽远若近。”四体都能端正,血气都能平静,一意专心,耳目不受外界的迷惑,这样,对于遥远事物的了解就像对于近旁的事物一样。
思索产生智慧,懈怠疏忽产生忧患,残暴骄傲产生怨恨,忧郁产生疾病,疾病困迫乃导致死亡。一个人思虑过度而不休息,就会内生困窘,外受胁迫,如不早想办法,生命就离开他的躯体。
又说:“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没有养成,内里不虚静的人,是因为心没有治好。端正外形,修饰内德,如天之仁,如地之义,那就将渐渐达到神明的境界,明乇地认识万物。
内心守静而不生差错,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内心,这就叫做“中有所得”。 《管子》认为,人如果能进到正和静的境界,身体也就盘韧而骨强,进而能顶天立地,目视如同清水,观察如同日月。
只要不失掉这正静,其德行将与日俱新,而且能启蒙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极远的地域。内里有一个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这将表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在颜色上看得出来。
善气迎人,相亲如同兄弟;恶缺陷迎人,相害如同刀兵。这种不用自己说出来的语言,比打雷击鼓还响亮震耳。
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体,比日月还更光亮,体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还更透彻。达到正与静的境界,圣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
保持心安,国也安定;保持心治,国也治理。治理在于内心,安定也在于内心。
内里有一个治理好的心,口里摩拳擦掌就会是“治言”,加于民众的就会是“治事”,因而事业振兴而人民顺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就能达到“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的境界。
二曰平正。平正就是和来中正。
它的对立而是“喜怒忧患”。《管子·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
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性将大定”。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平和中正。 生命有失,一定是由于喜怒忧患,可以说,罅仇怒,什么都比不上诗歌,消除忧闷,什么都比不上音乐,节制享乐,什么都比不上守礼,遵守礼仪,什么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
好了,关于“道德修养的经典语录”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道德修养的经典语录”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